这几年一直教低年级,对于课外书阅读觉得一 二年级应该也输入为主,深入扎根,为以后枝繁叶茂做准备。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是从《日有所诵》开头的。《日有所诵》这本书里面是一首首的小儿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诙谐幽默,孩子们都很喜欢。
这本书的形式和一年级阅读吧里面《和大人一起读》这套书的形式是差不多的。
小孩子的记忆力很好,多读几遍,大部分同学都可以做到熟读成诵,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背诵能力,还增加了识字量,增强了语感。
后来慢慢地过渡到了稍长一点的故事类的书。一开始是我读给他们听,有时候是在他们练字的时候读,有时候是他们写完了作业还有剩余时间的时候读。
我比较喜欢给同学们讲绘本,往往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蕴含着生活中的哲理。同学们也很喜欢听,我们读过《石头汤》、《死活100万次的猫》、《花婆婆》宫西达也的恐龙系列,以及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等等。
到了一年级下册的时候,我们开始进行读书打卡,因为到了这个阶段,大家的读书水平需要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读儿歌或者小故事上面了,我想让他们渐渐地往整本书阅读的方向过渡,就需要一些强制性的手段来作为推动力。所以每天的读书打卡成为了课后作业,学生们每天读,我就每天进行记录。这不仅仅是他们的任务,也变成了我的习惯。
到了二年级,我们的读书打卡方式做了相应的调整。一开始是读了就会打钩就算数,现在的是记录读书时长,而且强调必须是同一本书,要求他们学会用书签,记住自己每天读到了哪里。
平时在学校,每天我也会抽出5~10分钟让同学们读书。咱们班级的电脑上有一个倒计时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倒着数时间比正着数更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这一项要求他们必须要出声朗读。
在读的过程中,我会要求他们把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画出来。有时候会刻意的去强调某方面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刚学过的这一单元 学的是人物,对于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我会让他们从读书的内容中画出来,有时候是景物描写,有时候是人物之间的对话等等。
这就是我们的输入方式,简单且枯燥,贵在坚持。
我们现在开始尝试的输出方式就是写日记,培养孩子记录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用输出带动阅读的输入,希望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