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则是心中有些害怕,先生的文大多有种沉郁的氛围,譬如《风筝》,明明好好的一只蝴蝶风筝却被一只大手无情扯碎,落在满地尘埃之上,惊醒了多少读者五彩斑斓的幻想。我不肯再读下去,那种感觉好像一个人脚底灌了铅似的,直直浸入湖水的,那种清醒的痛苦的挣扎,这种体验令人难受极了。另外,从小便听人称赞先生的文章睿智犀利、鞭辟入里,大约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我只是觉得晦涩乏味,没有玄幻言情来得刺激有趣,总之极少主动尝试读鲁迅的文章。后来入了大学,想法也改变了许多。我想试试了,我摸着黄皮的书页,我终于打开了《呐喊》,这个过程真的让人感到成长。慢慢读这本书,个中滋味,人生百态,细细揣摩品味,最近有了一些感慨和联想。因此写了一篇读后感来表达我不成熟的看法。
鲁迅先生在自序中写道:“我在年轻时候也曾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并不以为可惜,我也不能忘怀的回忆成了呐喊的由头。”是了,一个人的心里是装不下经历的所有事的,大半忘却了,唯有耿耿于怀的那一部分,固执的卡在胸间,不上不下,如鲠在喉。生活总是繁杂琐碎,一个人的一生太多无奈,太多意难平,太多的愤怒痛苦,可偏偏没有人能同你一样分担,大概只有通过灵魂的呐喊去宣泄,聊以自慰。先生的境界,自然是要比我们高很多的。他从他的故事里走出来,在那个蒙昧的年代里,他通过呐喊戳穿真相,打破黑幕。他选择做了那个揭露国王什么都没有穿的勇敢的小男孩,我为他不惮为前驱的勇气和战斗精神之坚决而动容,并肃然起敬。
看过《狂人日记》那些血淋淋的控诉让人不寒而栗,吃人一事,初时让人以为是耸人听闻,但潜心读下去,细思极恐。在那个灰暗的旧社会,地主阶级搜刮民脂民膏、鱼肉乡民,百姓不堪盘剥,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兵荒马乱,天灾人祸导致骨肉分离,卖妻鬻子的也未尝没有。而封建礼教更是压迫人,使人麻木不仁的罪魁祸首。易子而食,割肉饲亲,易牙蒸了儿子给桀纣吃,哥哥吃妹妹,鲁迅不断地强调吃人,可以看出其对旧礼教君臣父子带来伦理压制的痛恨。文章中“经书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我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满都是写这两个字—是吃人。先生的讽刺,可谓辛辣,若以今日的眼光看儒家经典,孔孟之教云云也未必一无是处。可旧中国研究那些经书太久了,以至于国人头脑昏聩,不思进取,冷漠无知,对着这重症只下猛药了,只有推倒了旧社会思想制度,才能建立起新的社会秩序。文末那句救救孩子,让人心酸不已。孩子何辜,要在那黑黢黢暗无天日的环境,寻找一条看得见光的道路?鲁迅先生是在呼吁人们,就算为了子孙后代造福,也要奋起去推翻旧社会不合理的制度、观念,为了民族的未来打破精神枷锁,解放人们的身心思想,还孩子一片自由快乐的净土。对比一下我们当代的生活,我们真的是很幸运。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没有阶级压迫、思想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思想禁锢,思想自由,法制完善;没有硝烟弥漫,外敌入侵,国家繁荣而强大,民族在复兴之路上一日千里,真是令人得意。这得益于马列主义的智慧真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革命先辈的牺牲。我们应当珍惜并十分地努力,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
孔乙己这篇文章是熟面孔了,上了高中课本的,讲的是一个满脑子之乎者也,穷迂腐酸的落魄读书人。那时读只觉得孔乙己可笑又可怜,在长衫主顾中,孔乙己是与众不同的,他是唯一站着喝酒的。他偷书,却为自己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他喝酒时排出九文大钱,甚至要教我写回字的四种写法,明明没有什么能力,却死命维持着读书人的体面。他考不上秀才举人,沦为众人眼中的笑柄,最终被打折了腿,生死不知所踪,实在可怜。可是仔细想想,旧社会如孔乙己这样就社会底层的读书人实在是多如牛毛,只不过鲁迅先生将他们的形象集合起来典型化,创造了孔乙己这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孔乙己实在是千千万万深受封建教育思想荼毒读书人的真实写照,孔乙己的悲剧,既是时代赋予的,也有它自身的因素,孔乙己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穷富悬殊,世态炎凉的社会,鲁振咸亨酒店就像一个微缩的社会,以柜台为界,划分开穷人与富人的世界,富人可以读进店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而穷人只能站着在柜台前喝,受人奚落,看见孔已己落难,折了腿,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又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多么讽刺,竟然没有丝毫人的同情怜悯之心,我不禁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不要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钟声,超度的恰是你的亡灵。孔乙己的悲哀正是千千万万如孔乙己一般旧社会读书人的悲哀,而孔乙己自身深受封建教育思想毒害妄自托大,不愿意与短衣一帮为伍,又难以融入长衫客中,偏偏虚荣,好面子,好吃懒做,四体不勤,小节有亏,没有诚信,最终只能孤独凄惨的死去。鲁迅先生以一种含蓄而生动的笔触表达了其对孔乙己一类人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孔乙己作为封建文化教育的殉葬品,他的悲剧命运令人叹息,好在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不仅会读书,而且能将所学活用于实践,能够实现人生理想价值。可供我们选择的道路也有千千万万条,我们不再囿于书本,而是活跃打拼,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创造着巨大的社会价值,在这个开放,多元化的世界绽放出属于读书人的光彩。
鲁迅先生的笔在那个年代就像一把利刃,划开蒙住国民心智的黑布,将他们的思想解放出来。即使是在今日和平而兴盛的年代,这些文章言辞也并没有黯然失色,相反,它们正闪烁着思想恒久的光,为我们这些年轻人指明方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鲁迅先生文章的思想内涵正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而更加与时俱进,对于今天的我们,《呐喊》就像深夜的钟声,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时时向我们发出灵魂的叩问:你到底要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你如何去走好你选择的道路?你于社会、于国家有何意义?这是我们终生的课题,回答好这些问题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也许成为不了鲁迅那样的思想巨匠,可是我们应当拿出和他一样的勇气和力量砥砺前行,为民族复兴的大任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