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年底,我第一次去带领樊登读书会桐乡分会的线下活动,记得那次活动分享的书是《刻意练习》。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清晰记得的是:听过樊登老师讲完《刻意练习》,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从这本书里我接收到了一直在找寻的对自己特别有用的东西,所以像如获至宝般高兴,于是在微信朋友圈发了几句发自肺腑的感言。佳佳会长看到后就留言:这本书你来带读吧。“好!”答应得如此爽快是让我自己都出乎意料的。
那次活动是怎么开场的、设计了哪些活动,参与活动的有哪些伙伴,这些细节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活动当中带领伙伴们动笔做了练习:你最近这个阶段很想在哪件事上做可刻意练习?你已经拥有哪些资源?你马上能做起来的是什么?那几分钟时间,会场里安静极了,伙伴们一个个埋头书写。分享的时候,一位男士说:想在打太极拳这事上做刻意练习,画一画动作分解图对自己练好拳非常有用。还有伙伴说想刻意练字、想刻意学英语、想刻意训练自己学中医常识.....伙伴们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这份热情也感染着我,活动结束前,我对大家说:2017年,我义务为有需要的伙伴做个案咨询,因为我要在这件事上做刻意练习。活动结束回到家,我就看见胡胡发在群里的分享文字,她用《刻意练习》中的理念,成功引导六岁的女儿独立完成睡前洗漱。《刻意练习》这本书的魅力着实让我刮目相看。
后来,我又陆陆续续听了几遍《刻意练习》的音频,也细细读过这本书,还真的遵循书中的指导,在个案访谈和沙龙活动的带领方面做了一次次的“刻意练习”,“刻意练习”确实让我做这两件事更得心应手了。
不过,练习的效果离我理想的状态总是有段距离。九月,我开始跟着浩然老师学漫画,对这件事我是真心喜欢的,每周一次两小时的上课时间我也很用心,可是老师布置的在家练习任务,我总是以上班很忙、很累而不见画画行动,绘画效果自然很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我开始思索并关注这件事。
十一月初,读书会又发布线下活动信息:胡胡带领《刻意练习》分享会。我便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活动。现在想来,可能这是一本书的能量在召唤我。
那次分享会,我唯一的心愿是要看看在画漫画这件事上怎么可以更好地做刻意练习。跟伙伴们一起看完视频,我的分享明显带着兴奋的神情,因为我找到之前的“刻意练习”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了:目标不明确,没有及时得到反馈,没有及时修正练习方式。记得那天,我还详细说了画漫画这事在“刻意练习”上可以改进的方面:每周专注画好一类物品,发现问题下次课上向老师请教。我开始忘掉忙和累,晚上静静画画了,我也向老师请教:柳树怎么表现好疏密关系、乌篷船的右边船头怎么可以画得更自然。老师耐心地边讲解边重新画给我看,还把范画让我带回家仿照着再练习。慢慢地,我越来越喜欢画漫画,也愿意在这件喜欢的事情上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刻意练习”了。
“刻意练习”还在我的生活中产生了良性涟漪反应,我开始重新听台湾许维素老师团体辅导的课程录音,还用课程里学到的理念来改进带领沙龙活动的方式、方法,好几个伙伴反馈说在我带领的沙龙活动上有收获、非常喜欢。我去带领读书会沙龙活动的积极性更高了,谁临时有事没空带活动,我来顶替;听到有感觉的书,我会主动联系负责人:这本书的分享会,我来带领。
2017年,《刻意练习》的有力陪伴,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写下以上文字的此刻,我依然一边在听樊登老师讲《刻意练习》,因为我知道:《刻意练习》里可滋利用的宝藏还有很多,有这本书的陪伴,我的2018年会走得更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