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日新月异,甚至是秒新时异的时代,会有人恐慌一秒钟不努力就会被时代淘汰。有人断言,现在是知识型经济时代,要有知识才能赚钱,而知识,本身就可以让你赚钱,分答、在行、甚至是喜马拉雅等等应用养活了一大批知识达人。既然知识可以赚钱,那么,便有很多人向往着博览群书,向往着达到博闻强记的境界而后收获名与利。
从某种程度上说,各种有关阅读的文章,包括读后感、书评等等渐渐增多,但是更多的,是推荐书单的文章,以及各种读了几百本书的大神的阅读技巧,或者是读书笔记。对知识的恐慌,反而促进了人们对阅读的关注,只是,很多人只是关注“阅读”这件事,而非阅读本身,而这,也正说明了人们对这一方面的匮乏。
越来越多的书单,越来越多的好书,越来越多的达人,以及越来越多的恐慌者。如今,很多人的手里,手机里,笔记本上,都记录着很多书籍吧,那些想看而没有看的,想买还没来得及买的,以及买了还没有看的,已经充斥在大脑之中,还未入心灵之库。知识这种东西,即使你拿着,如果没有学到,和未曾拥有并没有什么区别,而这个道理,人尽皆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阅读也成为了一种可以炫耀的资本。“今天我读了多少书”,”今年我读了多少书”,”我看过谁写的书”,”你说的那本我早就看过了”......当然,话是要分语气来听的,但是或多或少,说这些的人,本身就带着一些骄傲吧,至少再从前,似乎这样的事情,甚少被提及。
如果你一天读一本书,一年后,就与别人有了365本的差距。
每个积极向上的人听到这句话都会产生一种"再不努力就要落后别人一大截了!"的恐慌感吧……而当人们产生这种对于阅读的恐慌感,便会想方设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速食阅读"吧。很多人都认为我每天看了多少微信公众号推送,读过很多文章,也算是个“知识分子”了。而我想说,对阅读的“恐慌感”和对阅读的“匮乏感”是不同的。当一个人恐慌,他会寻求方法让自己不再慌乱,就如同当年全中国人囤盐以防中国没有盐吃一样,而当一个人匮乏,他会寻求实物来填充自己,如同一个人饿了,会去找吃的填饱肚子。这之中的区别,需要细细甄别。
从前看过很多文章说中国人的阅读量太少,排名很低,不知道这是多少年前做过的调查了。如今,那么多的达人每年几百本,可以提高人均阅读量了吧。如今,阅读之风盛行,至少对个人来说是一件好事,环境影响人,也塑造人。
一直以来认为思想的养分最直接的来源便是阅读,书中有各自的世界,能带你去探险,能给你最美的爱情,能让你体会历史的风云。而阅读最好的体验,莫过于让自己对世界多了一份理解和感动,让人沉淀出思想之果。
阅读不是为了炫耀,炫耀自己的阅读量,纵然一个人一年读过上千本书,那也只是个人的事情。阅读本身,就是个私活儿,是个人的体验。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分享是大趋势,所以才会有很多人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只是,那些所谓的干货,有的时候太干了,有的时候吃完仿佛未曾吃过一般,扭过头去,也想不起来说过什么,收藏起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去看。
喜欢《罗辑思维》,听罗胖讲故事,每一个故事对应着书籍,其实相较于故事,我更喜欢的是最后罗胖的体会。一本书,谁都可以看,可是,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感受体悟。思想这种东西,本身就是可以扩散,可以生长的,“交换思想”才是我所向往的阅读。
时间很宝贵,每个人都应该通过阅读去体悟每一个事物的内涵。只是,一个人的思想受其阅历的影响,会有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至于一个人很难产生众多的思想,这便会有思想交流的需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可读的是整个世界,也未必仅仅局限于书籍。
当思想沉淀下来,慢慢地,每个人看待问题就会有不同的态度和高度。如果每个人的思想觉悟都很高,这个世界,不知道会不会好……
总而言之,饭要一口一口吃,书要一点一点看,思想要一点一点孕育。而当思想之花开放之时,我希望可以看到更多的文章,讲述的是这个过程中的体会,而非仅仅告诉我,“我读过”。思想无对错,只是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我希望,能有一双眼睛,让我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那个,或许,我可能永远也看不到的那一面……
火急火燎写的东西和深思熟虑过后写的,多少会有一些不同。不知为何,文档更新过后找不见了,少了很多内容,可是自己也记不得了,重新写了后半部分。只是,蓦然回首,发现今天的自己,是写不了昨天的文章的,思想时时刻刻变化,昨天想说的,已然不是今天想表达的了。
果然,写文章,就得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之后,或许都不知道该如何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