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家庭同样能富养孩子(读经典《布鲁克林有棵树》有感)

  所谓富养孩子,并不是指吃喝穿用高大上,而是精神心理上的富养,爱的滋养。即使贫穷的家庭也能给足孩子爱与安全感、希望与自尊。这本叫《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文学经典名著,是发表于1943年美国作家所写的半自传体小说,实际上也是作者的人生侧写,是她的人生传记。

    布鲁克林有棵树,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在布鲁克林有个孩子,布鲁克林是美国纽约的一个区,有个孩子叫弗兰西·诺兰、还有个弟弟。当时,她十一岁,弟弟尼雷只有十岁,他们两个人放了学以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捡破烂、卖破烂。然后把卖破烂钱交给妈妈,他们的妈妈并没有把钱全部剥夺,而是剩余一部分很公平的分给他们两。

    他们的妈妈那时二十九,做清洁工作。每天要把三套出租公寓打扫得干干净,通过打扫公寓来换取房租,他们家才能住在这个地方。而她的爸爸约翰尼·诺兰是一个阳光帅气的侍唱歌手,就是靠在餐厅酒吧里给人唱歌来赚取一点小费。一家四口就靠父母这样的微薄薪水过活。

  虽然薪水微薄,他们家有时也会过得好一点,吃点比较便宜的舌根肉,偶尔还会买些昂贵的甜面包配上咖啡和炼乳。平时就靠妈妈用自己的巧手,把便宜的陈面包浇上开水加盐、切碎的洋葱等重新烤成新面包,再加上新的调料,来变成他们全家爱吃的美餐。

  在他们家还有喝咖啡的传统,这咖啡妈妈也特别有创意。每天早晨会烧满满一大壶咖啡,其实壶里水多咖啡少,不过妈妈在里头放了一大块菊苣,使得咖啡喝起来味道又浓又苦。

  饭后,咖啡有时会被倒进洗碗池里。妈妈有两个姐妹,每次看到她们倒咖啡,都禁不住要数落一顿她们的浪费,说:“咱们穷人家怎么能倒咖啡呢?那渣子里边还有东西呢。”妈妈解释说:“弗兰西和其他人一样,可以每顿喝一杯咖啡。如果她觉得倒掉比喝了好,那也只好随她了。我个人觉得,我们这样的人家,偶尔能有点东西浪费也不错,好歹也能体会体会手头有钱、不用东拼西凑是个什么感觉。”

    妈妈的这样的行为让弗兰西感觉到,即便她比所有人都穷,在某种意义上,她也比所有人都富有,这就是内心的富足状态,通过倒一些咖啡渣,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对他们的包容和爱。妈妈把这些便宜的食材尽量做得更好吃,这也是对生活的热爱和以及给孩子安全感。

  弗兰西还有去图书馆读书的习惯,跟她妈妈从小的要求也分不开,虽然他们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什么学历,但是妈妈要求她和弟弟睡前一定要读书。睡觉之前,弗兰西和尼雷得看《圣经》,以及莎士比亚作品。这是规定。过去妈妈给他们读,后来他们大了,就自己读了。……他们这样读了六年。

  每天晚上等他们读完书睡下,酒吧唱歌的爸爸才唱着歌,用歌声跟妈妈做着开门游戏(就是爸爸唱到哪个句子,看妈妈开的快不快来决定输赢)回到家的夫妻也才会说着悄悄话,直到全家慢慢进入梦乡。每天黑夜里爸爸妈妈的聊天,孩子们听起来也是那么安全舒心,从这些也看出来这是多么可爱温暖的一家子。  对于孩子来讲,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爸爸妈妈关系好。

  穷人家租房是要经常搬家的,有次搬去的家里居然有一架钢琴,是前一个租客说因为钢琴搬家费太贵,钢琴暂时存在这里。因为这原因,家里有了钢琴,她的妈妈看到楼下的公寓房窗户上有一条“教授钢琴”的广告,就有了主意。然后,妈妈去跟那个教钢琴的老师谈,谈的结果是“我给你免费打扫房间,你给我们家教钢琴”。那个老师虽然不情愿,觉得打扫房间不如教钢琴值钱,但是妈妈说服了她,那个老师很不情愿地答应了这件事。最后靠这种方式家里孩子都学会了钢琴。

  书中还写到姐姐到了应该上学的年龄,没有去,而是等弟弟一起入学,因为互相之间有个保护,附近的学校条件差,校园霸凌事件多。没有读几年,姐姐还是觉得忍受不了这样的学校,跟爸爸提出想上隔十几个街区的另一所学校,爸爸居然用编造的这个学校附近家的假地址,争得了弗兰西这所学校入学资格,满足了孩子上了这所喜欢的好些的学校。虽然离家远,中午往返回家吃饭到家只能吃五分钟就要返回,但弗兰西也是非常满意快乐。从这件事也看出这个家庭是比较民主的家庭,能尽量满足孩子合理需求。

    还有次弗兰西和爸爸走在路上,突然走过来一个女人,是一个妓女。这个女人问弗兰西的爸爸:“先生,要不要玩一玩?”然后她爸爸说:“不用,谢谢。”弗兰西很害怕,问爸爸:“这个女人是坏人吗?”她爸爸说:“哪有那么多坏人,她只是运气不好罢了。”。爸爸能够这样宅心仁厚,关爱这个社会上其他人,能够宽容对待其他人,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遗憾的是爸爸三十四岁,因为工作上的失意,自杀离开了这个本已艰难的家庭,而且当时妈妈肚子里又有个遗腹子,接下来意味着要靠清洁女工的妈妈一个人养活全家,但妈妈大着肚子继续做清洁工作也被辞退了。

  后来是爸爸生前爱去的酒吧老板,因为爸爸去酒吧侍唱时,老板一直很羡慕他有个和睦幸福的家。当爸爸去世后,主动给弗兰西以及弟弟放学后来酒吧做清洁的工作,给他们每周两元工资。老板看到他们困难生活还想提前预支给他们工资,但妈妈不接受。

    这个妈妈是一个有尊严的妈妈,在这么艰难的情况之下,她不要预支薪水,也不接受别人的救济,她甚至不去那些慈善机构领吃的,她觉得她有能力把孩子养大。所以,尊严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同样重要。

    很快到了妈妈在家里分娩肚子里的老三孩子了,妈妈预先把弟弟送走,快到妈妈最痛苦要喊叫时,妈妈又把弗兰西支走,妈妈是故意把她支走,因为她的妈妈不希望她看到自己生孩子受苦,所以让她出去买东西。可见她的妈妈是很注意每一细节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老三孩子出生后,很快弗兰西也到了初中毕业,开毕业典礼之时。毕业典礼美国的习惯是孩子们在外边开会,家长们会把一束鲜花放在孩子的课桌上。但是弗兰西知道自己的课桌肯定没有鲜花,因为她的爸爸去世了,而跟她一块儿来参加毕业典礼的是姨妈茜茜。因为她和尼雷在不同的学校上学,所以她的妈妈去参加尼雷的毕业典礼了。家里又没有什么闲钱,怎么会有人买一束鲜花呢?

  但没有想到弗兰西课桌上居然放着爸爸送给她的鲜花,原来是爸爸生前就给了钱以及早已写好的贺卡拜托姨妈来办理了。看到这一切,弗兰西又感动又感慨的大哭起来,陪她来参加毕业典礼的姨妈,把她带到厕所,一把将她推进厕所隔间说:“好好哭,大声哭出来。”姨妈也知道,这个孩子如果不哭出来的话,她的内心会永远得不到救赎,得不到圆满。姨妈也做到了给予孩子情绪及时疏泄。

  说到弗兰西姨妈都能注意孩子情绪疏泄,不得不说书中还写到对弗兰西心理影响很大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在她感恩节的时候,她为了吃到一块南瓜馅饼,撒了个精心编造的谎言时,没有给弗兰西定性为撒谎,而是给了句:你这么富有想象力,为什么要得到惩罚呢!自己的谎言被识破,本来是等待着惩罚,没想到老师没有给她惩罚反而真心欣赏起她的想象力,弗兰西也由此立志要成为一名作家。

  最后一家四口,三个孩子,在妈妈智慧、精心策划安排下,弗兰西为了先给弟弟上高中,自己边工作边自修,等兄妹都能挣钱时弗兰西又去上了高中、上了大学,最后成为作家。

  从弗兰西的家庭看到能不能给孩子足够爱与安全感、给予希望、自尊等心理与精神品格,物质的富有不是必要条件,家长正确的爱与教育智慧才是最重要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