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新闻及媒体出现了热搜关键词“疫苗事件”,并定将成为一个持续性话题,原因何在?因为其关乎民众的生命安危,关乎动物的健康隐患。作为普通百姓,对于这等事件,我们只能感慨的同时,顺带着骂两句丧尽良知的商人,在怒斥一下国家政府的不作为。可细思之,真的片面的去怒斥政府合理吗?
政府在疫苗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起监管、监督和审查作用,暂且撇开到底国家政府履行了他应尽的义务或否,试想一下即使在每个环节,都严格监管审查了,就一定会解决这一问题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因为中国有句古话“上有政策,下游对策”,因为中国的特殊发展,以及现如今多数商人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他们将其聪明才智转换成如何避开监管,用低成本创造最大的收益。政府制定了游戏规则,而真正持剑的人商人,当主动权在商人的时候,一切皆有可能。
因此,当此类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我们在替受害者发声的同时,尽微薄之力提出解决办法岂不更加有效。众所周知,公共事务的重要特征是“公开透明”,什么是真正的公开透明,又如何能做到公开透明呢?我们以疫苗为例。
o 这个疫苗是哪个企业生产的?谁负责这个产品品控?
o 这个疫苗从厂家流向了哪些医院或者疫苗注射机构?医院方负责采购的人都是谁?进销价格分别是什么?
o 这个疫苗都被注射到哪些孩子身上了?什么时候?什么样的量?孩子的姓名、住所、家长联系方式?
。。。。
这样的问题成千上万,事无巨细,要严格公开透明的记录每一个环节,换言之,越是重要的公共事务越需要更为精细的记账方式。不仅要记账,还要联合记账—— 各个环节的单独的账本,要与其他相关环节单独的账本能够一一对应。在传统的记账方式下,只能通过阶段性的抽查和审计来判断是不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抑或是整体上就问题很大……
若是公共事务能够使用无币区块链技术记账,那么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
为什么是“无币”区块链?现在,人们一提到区块链的时候,就默认区块链是个经济体系,如果没有代币,就不能良好运转 —— 这个看法是错误的。
区块链技术,本质上来看,是“历史纪录不可篡改的数据库技术”。
为了做到“历史纪录不可篡改”,当前使用最多的解决方案是“分布式共同管理数据库”,为了让参与“分布式管理”的各方有参与的动力,所以,要用代币的形式去激励参与者……
然而,这世界除了商业之外,还有非盈利组织,还有慈善组织,还有很多商业模式之外的运作模式,不是吗?
所以,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即便依然使用“分布式”的方式去共同管理一个“历史纪录不可篡改的数据库”,也不一定非要有个代币去激励参与者,难道参与者不可以捐献吗?如果我有孩子,为了我的孩子被注射的疫苗是来路清晰、责任可以追踪的疫苗,我是愿意通过捐赠支持这样一个区块链数据库的维护的,难道你不是吗?
甚至,“无币”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远远优于“有币”,仅因为它彻底去除了参与者的价格投机 —— 这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疫苗流通的各个环节,从头至尾,都使用无币区块链解决方案进行公开透明的记账,那么,疫苗问题就能解决掉绝大部分。
o 一旦出现问题疫苗,追责非常容易;
o 由于全程透明公开,能够做到最大程度上避免各个环节中的贪污腐败;甚至会因此反过来降低流通成本;
o 被问题疫苗伤害的孩子们,更容易拿到索赔证据,避免被认定“偶合死亡”的无奈;
o ……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公开度、透明度极大提高,有助于整个社会在面对此类事件之时保持最高程度的冷静。
其实,在国内这样关乎人们生命安危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三聚氰胺事件”,“健康元地沟油事件”、“酸奶明胶事件”、“皮革提炼制备毒胶囊事件”以及“福喜臭肉门事件”。以上都是被报道出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还有很多未被公开与众的此类事件。前两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段子,有两个卖菜的小商贩,傍晚时分,A对B说:“时候也不早了,你那就剩最后一把小芹菜了,拿回去自己吃吧。”B说:“说什么呢?我昨天才打的药,自己怎么能吃?”A说:“那你不能吃,还卖给别人。”“城里人医保报销。”
很明显,这是一个医保段子,可是也不透露着食品安全的隐患,民以食为天,每个人都离不开一日三餐,更少不了蔬菜肉类,如果这种事情不透明,不公开,我们何以安心? 而无币区块链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如上所述,以联合记账的形式将数据记录在链上,并且不易被篡改,但可被追溯,消费者可以看到食物的每一个环节和所有生产过程,让投机分子不在有缝可钻。虽然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仍在探索阶段,多数人们对其也有曲解,但是不得不承认,区块链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尤其是无币区块链,因为在我国法律是在不允许进行电子币交易的,但是对于新时代的新技术国家大力支持和拥护,相信“区块链+”会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