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己的想法,真正聆听别人”为什么那么难?

你发现没?你很难真的聆听别人,而总想着如何回应,同样,你在说话的时候很难被人真正的聆听,达到真正的同频。

这里面最难的就是我们都充满想法,每个人都不想先“放下自己的想法”。

“放下自己的想法,真正聆听别人”之所以如此之难,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沟通技巧,更是一场反人性、反惯性的内心修炼。它要求我们与自身最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情绪反应和身份认同作斗争。

下面,我将结合U型理论的四层聆听模型和教练技术中的深层聆听能力,来深入剖析这背后的原因。

奥托·夏莫在U型理论中提出了聆听的四个层次,这清晰地描绘了我们聆听的深度以及难以深入的原因。

第1层:下载式聆听

· 状态:像一台录音机,只是在确认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你听到对方的话,但立刻用自己已有的观点、判断和旧有框架去进行匹配和归类。

· 内在声音:“嗯,这个我知道。”“他又在说那套老生常谈了。”“他的观点是错的,因为我的经验是...”

· 为什么难:这是最轻松、最节能的聆听模式,是我们大脑的“自动驾驶”状态。它依赖于我们已有的心智模型,不需要消耗额外的认知资源。打破它需要主动的“刹车”,叫停我们自动化的判断系统,这本身就是反人性的。

第2层:事实式聆听

· 状态:开始关闭“自动驾驶”,专注于对方话语中客观的、与己不同的数据和信息。

· 内在声音:“哦,原来他是这样看的。”“这个数据和我掌握的不一样,有意思。”“他说的这件事具体是什么情况?”

· 为什么难:虽然我们开始接收新信息,但我们依然倾向于分析、评判这些信息。“他这个说法有证据吗?”“他这个计划哪里不周全?”我们仍然站在一个旁观者、评判者的位置,心理上的距离感依然存在。

第3层:同理式聆听

· 状态:这是一个关键的飞跃。你开始“站在对方的鞋子里”,尝试从他的视角和感受去看待世界。你不仅听到话语,更感受到话语背后的情绪、动机和处境。

· 内在声音:“他能有这种感受,一定很不容易。”“他此刻感到非常焦虑和无力。”“他对这个项目倾注了如此多的热情。”

· 为什么难:这是最核心的难点。要做到同理式聆听,我们必须:

  1. 放下自我:暂时搁置自己的立场、价值观和评判,这会产生一种 “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我们害怕自己的观点被淹没或改变。

  2. 承受情绪:真正接纳对方的情绪(如愤怒、悲伤、脆弱)会引发我们自身的情绪反应,我们需要有足够强大的心理容器来 “涵容”这些情绪,而不被卷入或急于安抚。

  3. 暴露脆弱:深度连接对方的同时,也可能触碰到我们自己内心的脆弱地带。

第4层:生成式聆听

· 状态:这是聆听的最高境界。你与对方以及一个更大的“场域”连接,能够聆听到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正在涌现的智慧。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共创状态。

· 内在声音:“我们共同创造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一个新的、绝妙的想法正在我们之间诞生。”

· 为什么难:它要求我们完全放空自我(Open Will),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这不仅需要极高的个人修炼,还需要双方的深度信任和共同的意愿,这在日常匆忙、功利的环境中极为罕见。

小结:我们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都停留在第1层和第2层。因为从第3层开始,聆听不再是技术问题,而是身份和存在层面的挑战。它要求我们从“自我中心”转向“关系中心”乃至“生态中心”。

二、教练技术中的深层聆听:我们在对抗什么?

教练技术强调的“深层聆听”(通常涵盖U型理论的第2、3层),具体化了我们在聆听时需要克服的内在障碍。

1. 内在的“评判者”

  · 这是我们脑海中那个喋喋不休的声音,不断地在评价、比较、贴标签。真正的聆听要求我们暂停评判,但这极其困难,因为评判是我们大脑快速理解和归类世界以保障生存的本能。

2. 急于解决问题的“修复者”

  · 尤其常见于管理者、亲友之间。对方刚说遇到一个困难,我们的大脑立刻开始搜索解决方案:“你应该这样做...” 这种“修复模式”会立刻将我们的注意力从 “理解这个人” 转向 “解决这件事” ,从而切断了深度连接的通道。

3. 自我表现的“讲述者”

  · 我们总是在等待一个空隙,好插入自己的故事、观点或建议,以此来证明自己“我懂你”、“我比你更厉害”或“我也有类似经历”。这背后是被看见、被认可的需求,这种需求如此强烈,以至于我们无法安心地全然关注对方。

4. 选择性过滤的“过滤器”

  · 我们只会注意到那些符合我们已有信念和假设的信息,而对于相反或不同的信息,则自动屏蔽或曲解。这是一种认知偏见,保护我们既有的世界观不受挑战。

5. 情绪的干扰

  · 当我们听到批评、指责或与我们价值观严重冲突的言论时,我们会产生愤怒、防御、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会立刻劫持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聆听便无从谈起。

如何培养真正的聆听能力?

结合两个模型,提升聆听能力是一个由外而内、循序渐进的修行过程:

1. 意愿与觉察是起点:首先,发自内心地决定要真正去听。在对话前,提醒自己:“我接下来的目标是完全理解他。” 同时,觉察自己何时又滑入了“下载”或“评判”模式。

2. 练习“暂停”与“放空”:在回应前,有意识地停顿3-5秒。这个短暂的沉默,是为了放下自己的议程,为对方的话语创造一个存在的空间。这类似于U型理论中的“转向”(Redirecting)和“放空”(Letting Go)。

3. 运用教练工具——有力提问:用开放式问题代替建议和评判。例如,不问“你为什么不做A?”,而问“对于这个情况,你有什么想法?” 或 “你希望达成什么样的状态?” 这能引导你和对方共同深入。

4. 反射与总结以确认理解:用自己的话复述对方的观点和感受:“所以,我听下来,你的意思是……,而且你感到有些失望,是吗?” 这既是确认,也是深度共情的表现。

5. 培养内在的定静与勇气:通过冥想、正念等练习,提升觉察和管理自己内在“评判声”和情绪的能力。同时,鼓起勇气去接触那些不确定性和脆弱感,无论是对方的还是自己的。

所以,

“放下自己的想法,真正聆听别人”之所以难,是因为它挑战了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防御机制、节能的大脑运行模式和深刻的心理需求。它要求我们从习惯性的“下载”和“评判”,转向需要勇气和修炼的“同理”和“放空”。

这不仅仅是一项沟通技术,它本质上是一种存在方式的转变: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反应者”,转变为 “以他人和未来为中心的共创者”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也是通往真正深度连接、创新与智慧的道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