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26

传习录(卷下)

 

【三〇三】善与人同

先生叹曰:「世间知学的人,只有这些病痛打不破,就不是善与人同。」

崇一曰:「这病痛只是个好高不能忘己尔。」


【译文】

先生感叹地说:“世间懂得学问的人,只要这些毛病改不掉,就做不到善与人同了。”

崇一接着说:“先生所说毛病,也就是因为好高骛远但又不能舍己从人。”


释疑:

好高骛远、自以为是就看不到别人的好处,也就不能从别人那里学习善。

智慧的人是无我的,他不自视甚高,不固执己见,像海绵一样,学习吸收他人的善言善行,和光同尘,能自己为善,也和他人一起为善。

好高骛远,好为人师,乃名傲之心。己不能达时,或巧言令色,或标新立异,尽皆“过犹不及”之人欲耳。以上种种,只因有我在,无我才能真正做到“善与人同”。

“善与人同”可参照《易经》同人卦卦辞之“同人于野”,善基于野而与人同,而能同人。“野”本义郊外,自然宽广。外指天地玉宇,空阔无疆,內指中正平和,大公无私,内外一如。


善与人同,真心而同。

圣人教我“善与不善,于我皆有益”,见善从善,于我有益;见不善而内自省(有则改之,无则自勉),于我亦有益。善与不善,于我自勉无“别”。

人常“拜高踩低、喜高厌低、好高骛远、自以为是、自恃清高…”,分别心使然,正如先生所言“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

人人真心一颗,真心不二,何来不同?若有不同,即非真心!

善与人同,人即己,己即人,

真己,非躯体所限之自己,而是本真的自己,本真无限,真己无“别”,无“别”无不同,“真”同非“相”同,真心而同!


精讲摘要:

阳明先生多次说的傲,他在《客座私祝》里贯彻了一个主题:切勿长傲逐非!他在最后嘱咐他那过继来的儿子正宪,就是切勿长傲逐非,傲字就能把人活埋了。

不善与人同问题出在哪儿了?就出在虚荣。总要显得自己高一点点,居高临下一点点,不能忘己是有我,好高是虚荣。心学好像是主张唯我独尊似的,其实恰恰不是。他是要你千方百计地忘记小我,忘掉来自经验状态的那个习气之我,那不是真我。只有和心本体印上的那个中庸的我才是真我,剩下的都不是真我。克己复礼那个己,就不是真我。有这个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他就不能善与人同。好高就要显得自己高。所以阳明先生再三跟同学们说:与人相处要向下,越向下受益越大。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批注:

①先生叹。佐藤一斋谓此叹恐暗指湛甘泉(若水)。不知所据。

②善与人同。语出《孟子,公孙丑篇》第二上,第八章。参见《文山别集序》:“当颠沛之心,而不忘乎与人为善者,节之裕也。致自尽之心,而欲人同归于善者,忠之推也。不以蕲知为嫌,而行其教人之诚者,仁之笃也。”(《全书》卷二十二)

③崇一。欧阳德,参看第一〇四条,注一。


净心斋笔录

2023年10月13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