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大席的最早印象在于我二姐的“不吃肉”,刚刚懂事对瘦肉肥肉馋涎欲滴的我,对二姐的不吃肉格外的欢喜和好奇。打听了许久才知道是因为她常跟着奶奶吃大席!她小的时候恰恰是伯伯家的哥哥大了,叔叔家的弟弟小呢,她特别聪敏伶俐。奶奶喜欢带着她出门。
无论贫穷富裕,无论乡村城里。结婚生子的喜悦,有人去世的悲伤,总是需要去渲染的。庆祝或者祭奠,知道的人多了,执行起来才会显得隆重。人生在世最起码有这三次做主角的机会。在我们靠近中原的鲁西,人情世故是人们生活中的大事,家里有大事,隆重而诚挚找村上专门的执事安排,通知各位亲戚友人,约定“办事”的时间(地点,以前都是在当事人家里办现在都选择简便的方式。)到了订好的日子,亲戚朋友都会携礼如约而来。当事人家里折了礼,大办酒席宴请客人。俗称办大席。
村里有人家办大席是全村的大事。五服内的年轻人自觉来帮忙,搭棚子,砌炉灶架案板,借好长板凳和高桌子。然后提了好酒好烟去请大厨。父亲是百里之内有名的厨师,那个时候是不讲究拿钱的。请的人毕恭毕敬的站在父亲身侧,告诉他亲戚朋友的数量,有无忌口的事项。父亲便埋头写下长长的菜单,鱼多少条肉多少斤整鸡几只青菜多少详细到配料的克数。临走,母亲总是把拿来的烟酒拿着还回去在门口与人推搡半天。 喜宴上的菜数是双数,在室内办席。白事上是单数,露天办席。冷菜6到8道,热菜10道左右。另外加点心和水果。席是流水席,菜分门别类摆放好,开席时直接上桌。鸡鸭鱼肉蹄膀是必备的大件,它有一定的寓意。比如全鸡为吉祥如意,全鱼为有头有尾年年有余。蒸碗为蒸蒸日上,四喜丸子为圆圆满满。炸糕为步步高升。
开席前,帮忙的人细心引导着亲戚们如席。宾客的地位地址决定着席面的位置。每个男客桌子上都安排有陪着劝酒的人。男女宾客分别而坐。男客桌上好烟好酒早早屹立。女客桌上也都摆两瓶时兴的红酒。大家围桌而坐,女客的左右两侧往往围着小小的孩子,男孩女孩们都顾不上聊天玩耍,菜一上来就极尽哄抢。抢不着的,奶奶们都会瞅着机会提前夹到碗里或者帮着塞到嘴里。因为小孩子,流动的商贩也会围隆过来增加热闹的气氛。席间,喜宴上的人例如婚宴是这对新人一起给双方的亲戚逐桌敬酒。许多人举起酒杯会说系列的吉祥话。大家跟着嬉笑很热闹。白事上,讲究的当事人家里都会在门口请上“响器”大戏在门口连唱数天。陪伴着几天的宴席。(头天村里随礼的人,第二天亲亲戚悼唁,第三天出殡宴请亲戚朋友)
物质生活不丰裕的年代,吃大席是一年中除过年外最让人向往的大事。宽大方正的肉方子(红烧肉)少见的鱼平日不舍得的鸡都会令人眼前一亮。现在近八十,一位胖大奶奶曾是有名的红娘,吃尽大席。她说一直以来最爱吃大肥肉,因为不用嚼入口就化了。塞到嘴里全身滋润。那个时候,碗底塞了白菜大块的酱油色的红烧肉趴在碗尖直勾人的食欲。
记得,赵丽蓉跟陈佩斯巩汉林主演的一个喜剧老电影里,赵丽蓉老太太总是很焦心她的身后事。于是躺在棺材里装死。儿子们大摆宴席极尽孝事。在棺材里看到前来悼唁的吝啬的妇人在哭了几句后捧着大碗红烧肉狂吃,赵老太太呲牙咧嘴心疼的想骂人……
小时候的二姐跟奶奶就是因为吃席多吃了肉才胖乎乎的可爱。甚至终于吃多吃过了,肉食成了她自己的胃的禁忌。
现在在老家,大席的热闹和人气上仍是不输当年。牛羊肉仍然不是日常能够大快朵颐的。对没有开学小孩子们,大虾大鱼还有各种甜食,内含各种水果的琉璃丸子(类似于各种拔丝菜品)。仍是最令他们向往的。可是席面逐渐被饭店承包,村里的走着去。镇上车来接。虽然仍然伴随着鞭炮声音乐声轰轰烈烈,可是,总是少了几分味道。
大年初十,弟弟庆祝新生的宝贝来到世间。按照老规矩宴请客人17桌。家里家外热闹非凡。伴随着喜庆的鞭炮吃大席,还原了我好多年的想念。大姐从河北过来,因为没有吃上大席仿佛成了母亲的遗憾,在老人们的心里,这是大事。喜事来,应该与人共喜。没有吃饭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