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首次提出于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21年3月首次写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将其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将正式全面推开。
狭义的城市更新更偏向某一地进行专项整治,广义的城市更新所覆盖的内容颇多,如城市空间再利用,文化场景再融合,社区街区再营造等多方面。那么如何更新以适配城市调性,怎样建设来满足以人为本的根本需求,成为了各地政府面临的艰难挑战。
因城市更新概念内涵外延极其“大”,在没有充分的过往经验和对人民需求充分了解情况下,落实得从“小”处着手。由此政府往往会外包给市面展会设计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等。在各主体中“城投公司”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为城市更新项目进行投融资,另一方面可进行项目的持续运营,为后期再招商和业态融合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在城市更新项目市场化运作中,场景空间的活化再生激活商业氛围的浓厚,商业化开始成为越来越多城市更新项目的特征。
商业化本无可厚非,毕竟持续运营是各方面掏钱的。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存在部分政府或企业平台,因对城市在地情况认识不足,在追求大潮下,不断的拆、改、移、迁,数量的增多导致大量冗积产生,同时原有风貌的变化也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同质化”越发呈现,符合当地的特色风俗渐被冲谈。这些无一不是“过度商业化”导致的,使原有的在地生态被开发成所谓的“城市名片”“旅游景点”,纵然吸引人流增加消费,但对附近人、物产生烦扰。
城市更新过程中不难看出是为改变当地人民生产生活,以业态融合促进周边商业繁荣和人民安居乐业。但改变需有“度”和“定位”,对于旧的、原始的,是彻底翻新还是部分改造,对于新开发的文化定位还是产业定位。
当然,在国内城市更新项目中也不乏有卓越之举。诸如广州“文庆坊”等,皆是商业与人文的有效兼容。任何城市更新的经典样板,无一不是受当地文化艺术影响,融合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保留用好已有人文艺术,都是需要思考的。每座城市有每座城市特点,千篇一律的打造城市更新项目,只会让城市丢失城市文化下失去独有的城市味,阻碍城市向善发展。
那么,你们觉得城市“在地化”会消失吗?又怎样看待“城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