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画册是寇德卡大师的代表作,他自己说,他讨厌这本画册出版,之前只有他自己和最好的朋友可以看到这本画册,现在大家花钱都能看到,像妓女一样。我是不信这样的鬼话的,不知道是哪个出版商为了抬高书价编出来的。要知道摄影师真不想让人看,那么完全可以不出版啊。就像维维安迈尔那样。哦,我扯远了。这本画册是一定要的买的,不论多贵。因为这本画册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摄影技巧和理念值得学习,当然我说的是肖像。
肖像的最高境界不是开启十级美颜,把人拍的跟瓷娃娃一样。绝对不是,不然直接上AI好啦,u需要摄影师,摄影也成为不了艺术。肖像是要拍出被摄者的性格和内心世界,甚至拍出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自己那一面。比如一贫如洗的穷人的骄傲,比如漂亮的女孩的人生迷茫。总之人的外表向往往不是人的全部。寇德卡大师在这本画册里就做到了这点,不然人家怎么就是大师呢?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也略微窥到了一些他的技巧,就是让被摄者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你会说废话啦,这谁都知道,具体怎么做?这个How的问题大师也在画册中通过图片说明了。他一定会让被摄者处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比如餐桌边,床上,家门口等等,反正就是自己最舒服的地方就对了。然后就是安排好被摄者手的姿势。人的手是人的第二表情,手无从安放会让人紧张。所以你看看那些西洋古典美术里面人物的手部姿势就知道了,那都是需要特别小心对待的。寇德卡大师往往会让被摄者手拿点啥,最好是自己最爱的东西。拿着这样的东西,人的情绪就上来了。你不用告诉他怎么摆表情,咔嚓下去就对了。
再说说大师的用光,大师用光还是相对严谨的。虽然是快拍照,但是基本遵循了侧正光的套路,坚决不搞大逆光啥的花哨手法。我觉得一方面大师估计还是受了西方古典美术的影响,另一方面胶卷和相机的素质也决定了那样拍比较安全。对于第二点,我也不是凭空猜的,大师自己说自己的镜头是从一个老太太旧货摊上买来的的,25mm镜头。估计那玩意成像高明不了哪里去,跟现在的运动相机差不多吧,呵呵。不过大师给我的启发就在这里了,限制往往是好事,限制多了,路就窄了,方向就明确了,该怎么拍,拍什么都一清二楚了。现在人手里器材多,今天拍拍这个明天拍拍那个,无所适从,最终沦为器材党,道理就在这里面啦。孔子说过,一以贯之,仁在其中了。人生也是如此,与其左顾右盼,不如义无反顾啊。我曾经多少次感叹艺术的价值就是为了了解自己,启发人生。再一次被寇大师的画册给印证了。
我最后说说大师拍的这个主题,我是读了画册的配的后记才了解了吉普赛人。我从来都以为吉普赛人就是犹太人。我是搞错啦,这完全是两个民族。吉普赛人源于印度北部,由于战争关系逐步迁移到东欧,后来在整个欧洲都有分布。在俄国,他们被称为茨冈人。这个名族跟印度人有点像,喜欢载歌载舞。主要的营生是卖艺,摆摊,算命,赶大车,也有一些小偷小摸。在欧洲历史上,这个民族的名声真不太好。巴黎圣母院里,中世纪的法国人就觉得吉普赛人爱偷小孩。污名化的厉害。估计还是因为这种迁徙文化和农耕文化格格不入吧。不过呢,人家的音乐是很厉害的。寇大师就喜欢去吉普赛人家里听音乐,一来二去就跟人家混熟了,就开始拍这个项目。一开始拍的就是捷克的吉普赛人,后来大师因为政治驱逐,就碾转与欧洲,也拍了不少其他国家的吉普赛人。最后调了百来张照片汇成一册。
画册也着实反应了当时吉普赛社区的贫穷,这里面部分原因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太政治了,不提了。
看着画册,想着大师和吉普赛人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唱一起闹,真是让回味无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