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闺蜜是一位购物狂,家里堆满各类东西,她也想把房间整理得干净些,但又觉得扔东西舍不得,觉得很浪费。每次和我谈论这个问题都会说:“我知道‘两年没有穿过的衣服就扔了,也清楚好久没用的东西就别留着了。’可是每次打包好准备去扔得时候就犹豫不决。你说我怎么办?” 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是不是也说出你在扔东西时心情呢?可是面对这个问题,旁人无能为力,能做决定的只能是当事人自己,因为这是直面你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只有你自己能回答。因此在整理自己物品之前,请调整好自己心态,厘清物品和自己的关系。
物品是智慧的产物,承载着我们的回忆,为我们带来无数的乐趣。如果否定了物品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享受幸福快乐的人生。
我们知道在收纳之前就是整理,对自己物品去留做决定。但是很多人会为扔东西产生负罪感,认定“扔东西=浪费”,这可能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教育有关。但还是如果不扔,家里东西堆太多,会让自己搞不清自己到底有什么,需要什么,再上图便宜、好看、方便等各种原因,随便买东西回家。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唯一办法就是“扔”,否则家里的废物就会越来越多。
“浪费”在字典中有下面两层意思: 没有被善待,没有充分利用。
在我看来,把没有用的物品处理掉并不是浪费,而家里已有物品没充分使用,却买新的回来,这才是极大的浪费,只有充分理解这层意思,才能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不必为“扔”产生负罪感
”扔东西“我们真的需要感到愧疚吗?我们在人生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能与我们相伴一生,比如:父母、姐妹、伴侣、孩子......,有的只能和我们维持一段时间,比如:学生时代的同学,曾经一起共事同事。人生就是”邂逅“与”别离“。人与物品的关系也是如此。“这个东西与我有缘,陪伴过我,但现在已经不需要它了,所以要把它处理掉(与物品分手)”。---这不是理所应当对事吗?与故人告别是一回事。我们大可不必“扔”产生负罪感。只留下自己现在需要的---这不会遭天谴。要相信“缘”是很奇妙的,人、物品都如此,来去皆因缘。
举一个例子:你用1000元买一双的高跟鞋,已经3年没穿过,也清楚自己现在不合适再穿高跟鞋,同时知道处理掉鞋子,鞋柜会变得更整洁,但是你又心疼1000元人民币,总觉得自己会再穿,还是把它留着。我们总是找各种借口吧没有用的物品留在家里,其实收纳鞋子,保养鞋子都是需要成本的。
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它指的是已经发生了的、无法收回的费用。在进行决策时,我们应该考虑的是未来的费用与效应,而不是绝不可能收回的费用(沉没成本)。
然而,我们很难意识到沉没成本的存在。 因为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花错了钱。所以考虑物品去留时,千万不要把购买这些物品时用的钱(沉没成本)考虑进去,你要明白等待着的未来比那些钱重要多了。
说不定哪天会用到”的东西要扔掉。
抱有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那么,“哪一天”会来的概率有多少呢?密歇根大学就“担忧的合理性”进行过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是“人的担忧60%是毫无根据的,20%与无法改变的过去有关,10%是完全没有影响力的,5%是并不明确的担忧,剩下5%才与真的有可能发生的担忧有关。由此可见,担忧扔掉物品之后,碰到了需要使用它的情况非常低,我们更应该重视当下。
要是“哪一天”真的来了。
有些人真的会为“哪一天”到来而惴惴不安。其实这是“期待性焦虑”使然。所谓期待性焦虑,就是想象可能发生的糟糕情况,并为此感到焦虑。可是,请大家仔细回忆下:当时之所以决定处理掉那件物品,肯定是它有让你不满意的地方。也许是太重了,也是是不好用,也许,也许“哪一天”真的来临了,就去买一件新的可以满足你需求的东西就好。由此不要被不一定成真的担忧牵着鼻走。享受当下才是真!!
为什么下不了决心?
道理我们明白了,可是做的时候真的要仍物品还是好难啊!怎么办?
给大家一道选择题:1、留下物品→花出去钱收不回来→房间乱七八糟 ;2、把物品扔掉→花出去钱收不回来→房间整洁有序。
选择什么,就由你自己决定吧!如果你什么都不选,不是你处理不了物品,而只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曾做过的决定,害怕承担再次做出错误的决定。如果真的害怕,可以从一些无关痛痒的物品开始扔吧。即使算犯了错,也不要有任何压力,只要尝到扔物品的甜头,取舍时就会更痛快。
正视我们自己,调整好心态,厘清自己和物品的关系!让我们的整理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