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怎么了,大概是心累了吧,总是会想起家乡。
那个普通平凡的小镇,那个生活了18年的小镇。
小镇被称为石头镇,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塞。
小镇很小,人口不多,也不及城市繁华,但俨然自成一个小小的世界,该有的都有,比如卫生院、学校、工厂、露天电影院、餐馆、菜市场。
那时候,镇上唯一一家规模比较大的饭店是好友的妈妈开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在经营,用口碑见证了小镇的发展变化。
闲暇时,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菜市场,当然唯一比较商业化的场所也就是菜市场了。那里集中了小商店、服装店、音像店。
虽然买完菜手里不剩几张角票了,但不妨碍我们在一家一家小店里流连,听听歌曲,翻翻磁带,试试衣服。
曾经让我不能忘返的永远是邮局旁边的书店。这在当时还是新华书店呢,小小的一间屋子,还有柜台隔着,不是开放的模式,想要什么书,还得请营业员取。
我所有的书籍来源除了订阅之外,几乎都来自这个小书店。而书店的营业员恰恰是同学的姐姐,这个职业着实让我羡慕了很长时间,又可以挣钱又可以看书,还不用经历风吹日晒,真好啊。
那时能用洗衣机的大概只有城市的人家吧,反正爸妈洗衣服时都是先装在桶里,然后用扁担担着,到河边去洗。
河很宽阔,岸边有青石板,方便洗衣服。把衣服铺在青石板上,打上肥皂,再用刷子刷,然后在水里漂洗。
夏日的河边是最凉爽的去处,茂盛的柳树下拿着蒲扇的老人聊家长里短,河里的小伙伴跟野鸭子比赛凫水。
午睡时间没人在河边玩耍时,又是钓鱼人的独处时光了,戴着草帽安安静静地坐在岸边,一眼不眨地盯着那根细细的鱼线。随着鱼线的颤动,嘴角是抑制不住的喜悦,一条小鲫鱼就上钩了。
顺着河水往下走,就是浅滩,这里的河水不深,光着脚丫踩着水里的沙石,被阳光浸透的水面暖暖的。不远处悬挂着一座铁链和木板铺就的浮桥,走在上面摇摇晃晃的,胆小的小伙伴还有点心惊胆战呢。
浮桥连接着对面的菜地。几十亩菜地与这边的厂矿区隔河相望。
有时候,跟家人散步会走到对面去。穿梭在田埂之间,看看长势喜人的蔬菜,能感受到种田人的辛劳。
在河边种的最多的树就是沙枣树和榆树。
沙枣花是淡黄色的,小小的一簇簇的,淡淡的味道,却吸引了蝴蝶、蜜蜂在花丛间纷飞。秋季沙枣树结果时,沙枣有些青涩,待到成熟时,沙枣是甜的,非常好吃。
不过,离开小镇,在城市里再也没有见过沙枣树了。
虽然,干果摊上也有卖沙枣的,但再也不是以前吃到的味道了。
榆钱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了,妈妈会把采下来的榆钱跟面粉和在一起,做成菜饼子,满嘴清香。
跟春天的槐花一样,我们也会采下来,跟鸡蛋液拌在一起,做成美味。
小镇最多的水果大概就是杏子了。每到6月份杏子上市时,黄澄澄的杏子馋的我直流口水。那种甜香味道现在只能回忆了。
所以,小镇周边的农田有大片大片的杏树林。
每到春天杏花盛开的时候,就是我们春游的美好时光。
带着军用水壶、书包里装着妈妈煮的鸡蛋,还有小商店里买的鸡蛋糕,或者在加工坊加工的饼干,铺一块好看的花布床单在草地上,大家把所有好吃的东西拿出来放在布单上。边吃边玩,欢声笑语在杏花丛中飘荡。
放假时,几个同学约在一起爬山野炊,采桑葚,也是充满了乐趣。
生活在小镇的我们虽然眼界很小,只容得下小小的镇子,但我们快乐、没有心机,活得从容自在。
现如今,我们来到城市,眼界开阔了,见识多了,可是为什么心却累了呢?
离开小镇多年,小镇也离我越来越远,但根植于心底深处的记忆永远都不会忘记,毕竟那里有我纯真质朴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我想念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