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热祭的理论,整个宇宙的演化方向是从有序到无序,最终终点则是宇宙处于完全混乱的热平衡状态,也就是熵最大。而生命却是逆潮流而动,它把无序的阳光、水和自然元素组成一个个绚烂多彩的有序有机体。可以说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是最靓丽的风景。
作为高等动物的人类,我们从出生以来无序的空白认知,随着成长,逐渐掌握各种知识,是认知逐渐有序的一种变化。心流中提出了精神熵的概念,也就是认知的无序程度。精神熵越高,说明想做的事情越多于能做到的事情,目标和精力更发散,难以聚焦和专注。
所谓“心流”是指一种专注和投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会忘掉时间、烦恼、痛苦甚至自我,愉悦的投身在某个过程当中。这种状态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和思维极其简单专一的状态,是精神熵处于最小值的状态。
这种“心流”状态不是被动的被吸引和诱惑,那种被动的痴迷在电视电影的情节中不算是“心流”。“心流”是一种主动为之、有一定难度、有明确目标并愿意全身心投入其中。
看看出生不久的宝宝,能够专心玩一件小玩具,自娱自乐其中,完全不管不顾外界,那就是进入了“心流”状态。可惜,人越长大,似乎烦心事越多,越难以进入某种专注状态。
我觉得这和人的欲望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膨胀有关,孩提时代吃饱穿暖、有玩有乐就满足了,长大了奢望的太多,也就难以满足,也不容易获得快乐的体验。
有什么方法可以从纷扰的现实当中逐渐找回宁静的心灵吗?冥想是最容易和最有效的方式。坚持每天做冥想有一年了,有好多次进入了一种缥缈的状态,似乎感觉不到身体的存在,只能感知到呼吸中气流的流动。这是一种美妙的“心流”时刻,虽然持续很短,也不知何时能出现,但一旦经历过,就永远不会忘记。
“心流”可以说是一种深度的幸福体验,但这种体验不是靠外界物质的占有和欲望的满足获得的,是一种不断向内追求自我过程中的副产品,是个人意愿、能力、心灵、目标的高度统一。
金句:
1,米哈里这样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第一,注意力。他说:体验过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第二,有一个他愿意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么不要紧,只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第三,有即时的回馈。第四,因全神贯注于此,日常恼人的琐事被忘却和屏蔽。第五,达到了忘我的状态。
2,我们这个时代最讽刺的一个矛盾就是,大量的闲暇并不能转换为乐趣。跟只不过数代以前的人相比较,我们享受人生的机会大多了,但事实上我们一点儿也不比老祖宗生活得更快乐。
3,瑜伽与心流的相似显而易见,甚至不妨把瑜伽视为一种经过周详规划的心流活动。两者都企图借贯注精神,进入乐趣盎然、浑然忘我的境界,而且都靠肉体的训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标。
4,学会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的人,会觉得人生越发有价值。布莱特比尔写道:“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那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5,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家庭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处理家庭生活最好的策略就是听任其自由发展。男人尤其喜欢用这个念头自我安慰。他们知道工作要有成就是多么困难,要为事业付出多少努力。回到家,他们只想松口气,而且觉得家人无权再向他们提出重大的要求,他们同时迷信家庭的完整。只有当一切都已太迟——妻子开始酗酒,孩子变成冷漠的陌生人——很多男人才醒悟,原来家庭跟“合资企业”一样,必须不断投注精神能量,才能保障它的生存。
6,但吸引人的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方向摇摆不定的结果;方向不定,决心当然会受到影响;决心不足,选择也就随之贬值了。由此可见,自由不见得有助于创造生命的意义——事实上还正好相反。
7,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为觉得该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觉能做到的比环境许可的更多所引起的
8,认清人类意志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像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意义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9,我认为幸福之所以难求,最主要是因为人类自以为是地认定宇宙是为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存在的,然而现实却大相径庭——生命中其实深埋着沮丧的种子。只要某种欲望一时得到满足,我们就立刻渴望得到更多。这种长期的贪得无厌,是追求知足常乐途中的另一重障碍。
10,我们的灵魂骚动不已,正是被无限的机会和臻至完美的可能性永远开放所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