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八的故事里充满着遗憾和不明白。
小八跟室友念念实习的时候在江南,被江南的繁华迷花了眼,一心要到江南发展。毕业后一起来到江南工作。念念经常加班到晚上9点钟以后回来,周末也要去工作,这应该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如果没有她跟已婚老板的频繁联系的话。
很快念念跟恋爱4年的男友分手了,理由是从未掩饰的嫌弃他穷,给这位前男友的分手理由却是:“我们不适合,你妈不同意我们在一起。”分手后依然在寂寞的时候跟他打电话、通视频,跟他说自己过得不开心。另一方面,让我们所有人可以给她介绍男朋友了,标准是:长的帅,要有钱,对她好。
“我现在都不知道怎么跟她相处,话都不知道怎么说,我们的观点老是不在一起,会吵架。我们的心已经离的很远了。”小八说,虽然念念一直没有分担家务,她都已经习惯了,但是升职成主管之后,在家用命令语气指使,理所应当的态度还是让她越来越难以接受。
感情甚笃到现在变成了只是凑合过日子,分担房租。
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有一句话:“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不平衡的生活。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个人生活的不平衡等等,然后就是心理的不平衡,最后连梦想都不平衡了。”我想这句话可以解决小八的困惑。
有些人会将不平衡当成动力去好好努力,有人却只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去摆脱不平衡。
我也碰到过一对闺蜜在毕业后的一年半闹到老死不相往来。毛毛和阿一、阿一的男朋友三个人合租,下班一起吃饭,偶尔一起逛街。阿一的男朋友自觉承担花销,毛毛从来没有提过还钱的事情,阿一也觉得不好意思跟她要。
两个月后,毛毛不上班了,天天在家打游戏,她说上班太累了,然后毛毛连房租也不付了。
阿一的男朋友养着两个女人,还养着一辆车,压力太大了,他差点跟女朋友分手。阿一也终于忍受不了了,把毛毛赶出去了,友谊也到头了。
毛毛有错吗?有。那阿一就没有错吗?也不是。
朋友刚开始相处的时候,是独立的心理,没有想过从朋友身上得到什么,得到的时候,会开心、惊喜、暖心。重复得到,就形成依赖,理直气壮的觉得本就是应该的,不会再有惊喜和感恩。相反你不给予的时候,反被埋怨。
人生的路越往后走,越会明白“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意义。两个人相处,不论男女,性格相合会相处的好,但三观一致才会相处的久。感情是一种消耗品,双方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给这个消耗品做保养或者消耗,比起愈加浓烈,它更加经不起消耗。
友情的开始到结束,无非是对三观是否一致的审核和考验,走的下去的也不一定能走完一生,走的过程中却一定是积极而愉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