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从50岁尝试着写作,刚开始不过是给自己的文字一个安放的角落,至多是情绪的宣泄出口,没有过多的欲望,自然也不苛求过多回报,只想安静写文。
持续写作5年,吴敏不但积累了大几百万的文字,还多平台分发,激起一层层小浪花。因为写作倒逼着输入,吴敏竟然开始了自主阅读,不断完善阅读结构。
吴敏出生在中原大地曾经三尺讲台是她的阵地,因为工作调动原因她做了一份和文字没有关系的工作,别的同学桃李满山坡,吴敏的精力给了女儿和邻居家的孩子。欣慰的是阅读习惯没有丢弃,报纸、杂志、借到、买到什么都成了精神食粮。
她依然还像学生时代阅读时习惯摘抄,不过是好词好句、好段落而已。
磕磕绊绊吴敏在职场奔跑到50岁,被严重边缘化,可支配的时间增加,于是吴敏便尝试着在自媒体平台用文字记录生活,每天几百字信手拈来,完全自嗨状态。
自嗨愉悦自己,看文友的文借鉴写作手法,慢慢吴敏摸索出一点平台写作的味道,有目的地开始练习,保持日更状态,我手写我心。
这种状态两年之后,吴敏顿感曾经的阅读积累快要消耗殆尽,于是从随心阅读转变到自主阅读:
读人物传记,比如《杨绛传》《曾国藩传》《林肯传》等,人物生活在特有的时代里,对历史知识也是一次弥补。
读心理学,从人性的角度看问题,起码自己的心里不再拧巴。
读历史类书籍,凡事发生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大环境联系起来人物就丰满许多。
读名著,首选重读《红楼梦》,紧接着又读了《呼啸山庄》等外国名著,文学不分国界,收益是相同的。
读网络小说,虽然刚开始不齿,它却适应了市场。
读写结合,吴敏再也不满足千字图文,于是开始尝试写几千字的情感故事文,同时开始的还有系列文。
有一条吴敏不会虚构,无论是故事文还是系列文主人公都有原型,写起来得心应手。先后写了《成长路上不孤单》《老程37年新疆创业路》等十几部系列文,最短的5万字,最长的不过21万字。
一旦养成每天都写作的习惯,吴敏这五年中从来没有断更过。
有一次她休假外出旅行,随身携带电脑,先生曾经调侃:“搞得像个日理万机的霸总。”
一路走一路记录,所见所闻结尾素材,而且时间把握也不出偏差,住在酒店起床第一件事先完成日更文再出发,晚上归来再把当天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
十几天的行程,吴敏完成了一个小系列《出行小记》,记录了海岛的风景、广州的桂花飘香、以及返回的车厢里发生的点点滴滴。
回程的时候,吴敏选择了火车软卧,毕竟51个小时的车程呢!
从始发站上来一个带孙子的年轻爷爷,和吴敏夫妇同一目的地。刚稳定下来,那位爷爷便自夸带孙心得、吐槽儿媳、炫耀过往的经历。
旅途中当个好听众就万事大吉,可是早餐刚刚开始,对面的小孩便奶声奶气地说:“香奶奶,我想吃你的蛋糕。”说着小孩的手就伸过来,爷爷并没有阻止。
“说好的教养呢?刚才不是还在吹嘘吗?”吴敏内心思量,不有加快进餐速度,回到铺位上打开手机便操作起来,一口气写下五篇短文。
虽然吴敏选择的简书平台没有严格的领域垂直,总不能什么内容都写,搞得像个杂货铺一样,于是吴敏只保留了系列文写作和故事文,偶尔分享写作感悟。
目前吴敏的水平不过是尝试阶段,想到什么随手记录下来,于是就在小红薯上写生活随笔,不超过一千字;在某条上写写家长里短;为多一个练习写作的场所,就在某乎上写问答,顺带看看推荐文,有的观点还真有内涵。
一天的可支配时间就那么多,想打什么就去对应的平台去码字,竟然也没有什么违和感。
终于熬到跑完职场,吴敏的写作渐入佳境,于是她便开始在小说平台尝试创作,第一部《逆袭》走了所有流程,虽然数据和想象的一样不好,但不影响吴敏继续创作的热情。
目前,每天写点什么成为了吴敏生活的一部分,更新长篇的一个章节,再写一篇情感故事文,一个问答、家长里短,不知不觉几千字就出炉,早晨锻炼时听书,睡前看一会纸张书,感觉挺充实的。
如果时光回到五年前,吴敏自己也想不到后半生要与文字为伍,真的要感谢那时候的自己及时出发——开始读写!
人生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出发,50岁又如何?什么时候都不晚。
不渴求什么所谓的成功,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兴趣,往往达到“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把兴趣爱好发挥到极致,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