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1,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阳光和一个阴影小孩,平静的接纳这一点。
2,内心小孩是幼年体验和感受在心中的痕迹,与原生养育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3,成年后在意识中早就忘了幼时种种的经历,但留下的印记始终会影响成年后的思维、偏好和性格。
4,当你经常经历同样的挫折、困境引发的负面情绪,可以深深的反思,这是否触动了内心的小孩。这就是一种轮回。
5,觉知即是解决,当你意识到内心小孩的存在和习性,能和他做朋友时,你也就能更好的面对将来的困境。
1,序言 一个人找不到内心的家,一辈子都不得安宁
理想情况下,这个地方应该是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认可并受到欢迎,我们的内心也就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2,除了与生俱来的秉性,童年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感,这些东西被看作是性格的一部分,心理学家称它们为“内心的小孩”。内心的小孩也就是童年所受影响的总和,来源于父母和其他重要的相关人物。
3,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够回忆起的童年经历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而更多的东西早已深入潜意识的深处。因此人们可以说:内心的小孩是我们潜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童年阶段经历的害怕、担忧和困境,也包含所有在童年时期受到的积极影响。
4,然而,有一点对所有人都适用:只要与内心的小孩建立起友谊,我们就能获悉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所受的伤害,治愈精神创伤,提高自身的价值,而我们内心的小孩也将找到他自己的家。这是我们与其他人建立和平、友善和幸福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破解错误扭曲关系的首要条件。
5,Chapter >> 1 阴影小孩,阳光小孩 我们如何感受,有哪些感受,哪些又是我们感受不到的,这些都和我们的性格和童年经历密切相关。童年的经历会形成一种信念,积淀在潜意识里,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感受、感知和行为。
6,正如之前所提到的那样,“内心的小孩”是对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性格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内心的小孩决定了我们的感觉,例如害怕、痛苦、悲伤、愤怒,以及快乐、幸福和爱意等。
7,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第一个把性格分成不同主管机构的人。现代心理学所说的内心的小孩,弗洛伊德把它称为本我,而成年自我被称为是自我。
8,在心理学上,信念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是对自身和他人认知的集合。很多信念萌芽于人生的早期阶段,是孩子和周围人互动的产物。
9,阴影小孩包括消极的信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负面感受,例如悲伤、害怕、无助或者愤怒。另外,这也会导致我们产生所谓的自我保护策略。保护策略,简而言之,是一种应付这些感受,降低我们存在感的机制。典型的保护策略有:回避、追求和睦、追求完美、攻击,或者追求权力和控制欲等。
10,阴影小孩代表我们自我价值受到伤害的那一部分,即感知脆弱的那一部分。相反,阳光小孩代表我们受到的积极影响和所有让孩子感到快乐的正面力量:自发性、冒险精神、好奇、忘我、活力、行动性和生活乐趣。
11,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的性格基本上在我们人生的前6个年头就已确定,当然,并不排除例外情况发生。
12,一个人发展的早期阶段非常重要,因为大脑的结构是在这段时间内形成的,包括所有的神经网络连接。因此,身边的人在这段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尤其重要,会深深印刻在我们的脑中。我们会从与父母的关系中学习,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方式将成为我们所有人生关系的蓝图。我们将来会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自身,如何处理与同学、同事、朋友和恋人的关系,自我价值感是高是底,对其他人是否信任等等,都产生于这段早期经历。
13,那些已经拥有原始信任的人会有意识地体会到来自内在的自信,这是信任他人的基础。而那些没有原始信任的人内心深处是不自信、不安全的,因而也很难去信任他人。如果一个人建立起原始信任,他会经常处于阳光小孩模式。反之,如果没有建立起原始信任,那么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会被阴影小孩所控制。
14,内省是心理学家最喜欢的词语,原因很充分:一个喜欢内省的人由于能够觉察到自己内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所以很容易从内心的源头入手,深度调整自己。内省的人能觉察自身的阴影面,所以也能更有意识地处理这些感受。
15,Chapter >> 2 家,一个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可以说,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自身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的。
16,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共有四种: * 关系需求 * 独立和控制需求 * 快乐需求 * 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
17,关系需求伴随我们的一生。在之前的章节中提到过,如果婴儿没有建立关系,他无法存活。如果人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给予他们身体接触,他们可能会死。另外,从身体补给的角度来看,对关系、归属感和组织的愿望是我们基本心理需求的一部分。
18,同样是孩子关系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关系能力遭受了破坏,但具体表现却有不同的两种情况:一种是孩子长大后变得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阻止某种关系的产生;另一种是孩子长大后建立依赖性很高的关系,过度依赖伴侣或者其他人。
19,当然,不光是孩子,成人更有追求独立的需求。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仅想要拥抱和食物,也想要发现身边的世界。他们有着与生俱来的探索精神。只要他们的能力允许,孩子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想要独立行动。
20,孩子独立发展的需求会受到父母的阻碍和打击。那些控制欲很强,保护欲旺盛的父母会给自己的孩子规定许多条条框框,最终影响孩子的独立发展。孩子也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内化这种不安全感,以及父母的过度控制。这样的孩子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常受到限制,因为他非常质疑自己的能力。
21,那些出于好心而帮孩子扫清人生障碍的父母也在负面影响着孩子的发展。他们的孩子就算长大成人也并不独立,他们非常依赖那些为他们承担责任的人。另一种极端的情况是,他们会跟自己的父母决绝地划清界限,他们想要独立自由地生活,极力想要控制并实施权力。
22,在理想情况下,父母既要满足孩子的关系和依赖性需求,也要保证孩子拥有自由独立发展的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便拥有了原始信任,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安全感,孩子因此不仅自信满满,并且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充满信任。
23,如果孩子的快乐需求和独立性需求被过分管制的话,会导致孩子长大后会屈服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他们的人生信条将会是反对享受,强制生活;或者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缺乏纪律,过度沉溺于享乐。这意味着,童年时快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孩子就会用更长的时间去追逐享受,以弥补缺失的快乐,其时间的长度很可能会延长到成年,甚至一生。
24,我们经常需要抑制自己的冲动,例如吃生冷食物、上网和泡吧。自律是成功人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可以让我们远离诱惑和歧路,坚定地沿着自己的路前行。
25,对认知度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需求和我们的关系需求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如果没有人认可我们,关系也就不会产生。我们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感知实际上是爱与认知的形式,这种需求能够给予我们强烈的存在感。我们之所以寻求认知度,跟另一种场景相关:在婴幼儿阶段,我们通过父母的行为获悉,自己是否受到欢迎。
26,Chapter >> 3 童年的生活,成年的行为 童年时期,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重视和理解,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他会采取一切手段,做更多的事情来弥补自己缺失的东西。
27,独立和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缺乏安全感,就会通过控制别人来让自己感到安全。他们或者对权力充满变态的渴望,或者对自己的孩子严格控制,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意愿。在他们看来,被自己控制的东西就像一根救命的稻草,只有紧紧抓住它们,自己才感到安全,而放手则会让他们感到诚惶诚恐。
28,青少年以及成人内心的阴影小孩会一直受到父母主导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孩子很容易把别人当成主导者,或者权威人士。所以,乖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很有可能是一个内心受到伤害的孩子。只有当他真正认识到自己内心的阴影小孩并消除这种深刻的影响和信念,他才会真正地跟身边的人平等相处。
29,因此,父母设身处地思考问题的能力是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标。也就是说,父母有没有共情能力,是孩子接受积极影响,或者消极影响的关键。
30,父母在家中溺爱孩子,这个孩子就容易受到周边人的影响,特别是负面影响。父母对孩子的照料无微不至,当这个孩子在学校里受到其他同学的讥笑时,他就不知道该如何反应。
31,内心阴影小孩的情况也相似:如果他的恐惧、羞耻或者愤怒从未得到倾诉,那么这些情绪就会潜伏在他的心底。在成人自我没有任何意识的情况下,这会慢慢演变成伤痛,出现类似麦克经常会经历的事情:那个不开心的受排挤的阴影小孩会经常愤怒,并把它的怒气转嫁至其他人身上。
32,一个小孩得到父母的宠爱和欢迎,那么孩子便会养成这样的信念——“我是受欢迎的”,“大家都很爱我”,“我很重要”,这些信念会让他内心的小孩变得强大。
33,信念就相当于心理上的操作系统,也许它听上去简单易懂,却凭借着自己无穷的力量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内心的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
34,阴影不仅来自伤害,也来自溺爱 消极的信念不仅仅产生于贫困、忽视,也产生于过度保护。
35,这种基因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人的负面经历会凌驾于千千万万的积极经验之上。如果你下一次想生你朋友或者其他人的气时,请有意识地回忆一下你曾经跟这个人留下过的很多美好经历,不要生气后陷入这种负面情绪无法自拔。
36,Chapter >> 4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感受 不管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他们都会用过去童年的经历解读今天遇到的事情。对于阴影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是内心充满了不安全感,对现实感到恐惧和焦虑;对于阳光小孩来说,他们的问题则是戴着童年天真烂漫的眼镜看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正面的童年形象会让他们变得天真,容易轻信他人。
37,我们生来对坏消息的记忆就比好消息要深刻,记忆时间也要长。究其原因在于,在生存的过程中,警惕危险比记住美好的回忆更加重要。
38,我们生来对坏消息的记忆就比好消息要深刻,记忆时间也要长。究其原因在于,在生存的过程中,警惕危险比记住美好的回忆更加重要。
39,所谓中心情绪,是指深层的情绪,只有深入潜意识,我们才能了解这种情绪,知道我们是否受到世界的欢迎,以及我们是开心还是悲伤。
40,Chapter >> 5 发现阴影小孩 为什么即使长大成人,你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还会停留在过去的经历中呢?心理学上的“投射”概念可以解释这一现象。投射的运作方式如下:我们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内心的信念决定,并会把这种形象投射到别人的眼睛中。如果内心的信念是正面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别人也这样认为。相反,如果内心的信念是负面的,自我感觉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这样认为。
41,请在这张纸上画一个孩子,性别和你一样。这个剪影便是阴影小孩。请在这个孩子脑袋的左右两边分别写上爸爸妈妈,或者你童年对父母亲的称呼。如果你小时候没有跟父母住在一起,那么请写上照料你的人的名字。请写上一个人名,这个人必须是在你童年前6岁时照料你的人。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这个看得太复杂,只需要写上最亲近的关系人即可,不要把整个家庭都写上去。
42,5.如果你记录下所有内容,那么你就能体会阴影小孩的感受并跟他建立联系,这样你就会了解父母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将你内心深处潜意识层面的负面信念表现出来。
43,妈妈总是很友爱,她的心情总是很好,那么孩子的感觉就是,妈妈对他很满意,妈妈很爱他。如果妈妈经常感觉压力很大,容易生气,那么孩子就会感到自己是妈妈的负担。在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认为自己要对爸爸妈妈的心情负责,并会由此产生自己的内心信念。
44,因此,不管你是因为工作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还是你的生活规划出现了偏差,所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与你的负面信念相关。这是你的干扰机制。也许你的问题表面上看上去不一样,很复杂,但仔细研究,会发现问题的基本结构实际上非常简单。这本书的主题和重点就是帮助你去认识并改变这个基本结构。
45,我们所有的情绪,不管是快乐、爱意、羞愧、害怕还是悲伤,都有一种身体上的感知层次。尤其是害怕这种感觉,你可能一下子就能理解:当你害怕时,你会心跳加速,膝盖发软或者手脚发抖。即使波动不如害怕强烈的情绪,也会带来身体上的感受,否则你就没办法感知到这种情绪。因此很多人在悲伤的时候会觉得喉咙发紧或者胸部有压迫感,很多人高兴的时候都会感觉有些“激动”。尽管我们经常对这种感知没有意识,不习惯关注它们,但是每种情绪在我们的身体层面都有着自己的表达方式。
46,如果你正确感知了自己的消极情绪,在这次练习中感到很糟糕,很悲伤,那么这会对你非常有益。让这种感受持续一段时间,对恢复过程很有帮助。即使这种感受转瞬即逝,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47,如果你被某种负面情绪纠缠,请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虽然转移注意力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它却是摆脱负面情绪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的大脑没有能力同时处理许多件事情。当你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吸引,就不会同时感受内心的伤痛。你可以强迫自己去感受周围的环境,通过这种办法来转移注意力。
48,这儿还有另外一个不错的练习,可以用来调节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你情绪的身体活动方面,比如说恐惧时“我的心跳得厉害”,或者悲伤时“胸口透不过气来”。请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感受上面,并保持这种状态。
49,当他作为一个观察者去感受恐惧的情绪时,令他惊讶的是,恐惧的情绪慢慢从身体上剥落、消失,虽然他同样能感受到飞机晃得很厉害,但那仅仅是一种物理上的晃动,并不能引发内心对飞机坠落的焦虑和恐惧。
50,要摆脱某种情绪,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去观察这种情绪。即使遭遇失恋,只要你将注意力集中在情绪的身体活动上,去观察它们,感受它们,这也对你很有帮助。
51,以上练习的意义在于,帮助你获取一种战胜自我惯性和固定模式的深层次理性,让这些固有性格和习惯不再自动发生(像萨宾娜和麦克那样),并且有意识地去掌握主动权来调节它们。你对自己的情绪的意识程度越高,便能越快地认识和掌握它们。
52,情绪是判断和评估事物的重要指标。情绪会告诉我们一件事的重要程度。例如,对危险的恐惧会警告我们,并促使我们想办法避开它;悲伤会告诉我们,失去或者没有得到一些重要的东西;羞愧则意味着,我们破坏了某一种社会标准或者人际规矩;快乐告诉我们,自己获得了乐趣。
53,浅呼吸时,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地克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进行一次腹腔部的深呼吸,可以释放那些被压制的情绪。最好你能在平躺时进行深呼吸。然后体会一下,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在深呼吸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什么情绪,那么请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胸腹部,然后有意识地去体会,这种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感觉?去感知,你的身体是如何反映这种什么都没有的。腹部是放松的吗?心跳正常吗?呼吸深入吗?什么都没有是什么感觉?然后你再去体会,在这种“什么感觉也没有”的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东西。
54,大多数情况下,你脑中的第一个答案是正确答案,也许第一眼看上去,这个答案有些荒唐。这个答案可能以一种回忆或者图画的形式呈现。它出现在你的潜意识层面,是你的内心小孩回答了这个问题,不管他是阳光小孩还是阴影小孩。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直接跟他进行对话。这种情绪集中的形式源于一种心理方法,名为“聚焦心理”,创始人是尤金·简德林博士。
55,我们在生活中犯的大多数错误其实是我们负面信念的结果。如果你的信念是“我毫无价值”,那么内心的成人必须理智地指出,这是胡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
56,投射的运作方式如下:我们的自我形象基本上由内心的信念决定,并会把这种形象投射到别人的眼睛中。如果内心的信念是正面的,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觉得别人也这样认为。相反,如果内心的信念是负面的,自我感觉不好,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那么我们就会认为别人也这样认为。
57,很多时候,别人就是一面空洞的镜子,我们从中看见的仅仅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不纠正自己的内心,扭曲的内心看见的永远是扭曲的自己和他人,最终将永远无法真切地去感知真实的世界。
58,Chapter >> 6 保护策略:阴影小孩坚硬的外壳 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构筑了你现在的世界。除去那些纯粹的命运打击,你的问题均来自于你对自己和周边环境的主观认知。你必须要理解,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构建自己的认知、思考和情绪。也许你不相信我,也许你阴影小孩的感受太强大,以至于你已经习惯了他看见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有意识地感受你的负面信念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的,而你的保护策略又是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的,那么你就能看见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59,大多数情况下,追求完美并不是源于纯粹的热情,更多的是因为在潜意识中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这些人由于害怕出错,被别人看不起,所以,他们总是偷偷努力做好所有的事情。在他们看来,犯错会被人瞧不起,被别人瞧不起会让他们产生强烈的羞耻感,而羞耻感意味着他们认同自己可悲的缺点。
60,正如我之前说过的,大多数的保护策略并不能真正保护我们,很多问题恰恰就出在保护策略本身。例如,一个人的信念是“我不值得别人去爱”,那么他所采取的保护策略可能是与别人小心翼翼交往,避免亲密的关系,随之带来的孤独则成为他的问题。我们的大多数问题都来源于自己的保护策略。
61,投射会扭曲感知,感知是其他心理功能的基础,例如思维、情绪和行动。所有的东西都建立在感知之上,它几乎等同于我们的意识。所以,当投射让感知发生扭曲时,我们是没有办法辨别出来的。最理想的情况是,扭曲的感知会在事后反映出来。
62,追求认同感之所以成为问题,不在于认同时感受到的快乐,也不在于被拒绝时感受到的羞愧,而在于需要认可的程度。那些过分追求认可的人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在与人交往中会抛弃自己的真实愿望,更有甚者,他们会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63,一个人选择迎合还是反抗,与他的童年经历没有关系,这取决于天性:通常性格柔和,比较敏感的人会选择迎合,而性格比较叛逆的人天性冲动,常常会选择反抗。
64,主动反抗会让对手感到愤怒,但主动反抗的人至少能让人辨认出来,因此他也能顺势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但是,被动反抗的人将自己的愤怒隐藏在外表的平静之下,这种方式会让对方感到憋屈,发无名火,这样一来,对方反而容易成为那个有错的人,因为他怒气滔天。相反,被动反抗的人还容易逃脱自己的责任。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遭受被动反抗的人称为“被确定的患者”,因为反抗他的人隐藏了自己的动机和愤怒,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出来,于是他的反应便显得缺乏理智。
65,童年时被父母操控的人会产生强烈的反抗欲望,长大之后,这种反抗的欲望会演变成对权力的追求。那些权力欲望强烈的人内心都缺乏安全感,正是因为这种内在安全感的缺乏,才导致他们对外去追逐权力。这些人希望外在的权力能够给他们带来内在的安全,希望高高在上的权力能够填补童年时卑微的感觉,希望强权能弥补他们过去的无力感,希望通过权力来报复父母过去对他们造成的伤害。
66,追求完美是追求控制欲的一种形式,倾向于毫无意义地钻牛角尖,特别是在害怕失控,或者执行任务出现意外之时。
67,控制欲强的人不愿意向内去完善自己,而是喜欢向外严格要求伴侣和其他家庭成员。狂热的控制者想要尽可能了解其他人的行为,他们对自己不自信,因此也难以信任其他人。如果发展严重的话,这种怀疑会演变成疯狂的嫉妒。一些控制欲过强的夫妻关系会宣告失败。控制欲太盛同样也会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
68,另外一种实施控制的方式是所谓的思考强迫症。很多人抱怨自己没有办法停止思考。他们总是强迫自己思考同一件事。思考强迫症被认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解决方式:在混乱解除之前,大脑得不到任何安宁。无限循环地研究问题经常会阻碍思考,对问题的解决起不到任何作用。
69,尊重这种策略:用追求控制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人,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律性都很强,意志力也很强。
70,当人们想要抑制冲动时,应该切断愤怒的源头,防止臆想的侮辱感发生,这也是本书的核心。关于侮辱这个话题,还会仔细探讨。
71,你的阴影小孩非常害怕犯错,让别人失望。你可以借助内心的成人让阴影小孩知道,错误是生活的一部分,允许自己犯错,你的成人自我才会变得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你要为自己的人生幸福负责,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父母也应该这样。你的生命要开出自己的花朵,而不是满足别人的期望。你要记住,你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帮助你在人生道路上迈出可喜的一步。如果你停滞不前,虽然不会迷路,但也看不到美丽的风光。
72,习惯选择用退缩来保护自己的人,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内化了自己的信念,即独自一人是人际关系中最保险的选择。当他们单独一人时,不但觉得保险,也觉得自由,他们只有在单独一人的时候才能够自由地决定和行动。如果他们的身边有人,童年的那个模式就会出现,他们必须要满足(臆想的)其他人的期望。
73,这种不愉快或者害怕的感觉不会因为你的回避减弱,反而会顺势增强。你因为不开心而回避的任务会堆叠起来,变得越来越多,最终加剧不愉快的情绪。你越是回避一件事,你的害怕就会加倍。通过回避,我们越来越相信,我们没有办法战胜这种情形。
74,逃避和回避有一种特殊的方式,心理学称之为“离解”。离解,就是既不逃跑,也不反抗,人在这里,心却不在这里。例如,你跟某个人交谈吃不消时,就会选择离线模式,心不在焉,把他说的话当耳旁风,视他如空气。
75,之所以形成离解这种保护策略,是由于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面对强势的父母,自己既不能反抗又不能逃跑,只能选择离解来保护自己。
76,终于明白,童年时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有问题的,任何亲密的关系都不应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
77,终于明白,童年时与母亲的亲密关系是有问题的,任何亲密的关系都不应该以失去自我为代价。
78,对于那些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他们则会穷其一生疯狂地去满足曾经缺失的需求,这便产生上瘾。所以,无论是对烟酒上瘾,还是暴饮暴食,都是想通过饱腹感满足自己对安全和关注的需求,让自己感到慰藉和镇静。
79,紧急援助措施:大多数上瘾的代价很高,你也会因此有负罪感,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上瘾让你快乐,另一方面你害怕上瘾给你带来的后果。面对这样的情形,首先你要充分了解自己,以及你上瘾的深层原因,没有必要指责自己,背负沉重的负罪感。你要明白,阴影小孩是孤独的,空虚的,无助的,他需要理解、友爱和关注。
80,自恋只不过是一个人在无意识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保护策略,用以阻挡受伤的阴影小孩,避免感受到内心的隐痛。
81,紧急援助措施:自恋作为一种保护策略会消耗你大量的能量,还会导致你的人际交往出现压力。请注意,你向外的所有努力都无法治愈你内心的阴影小孩,只有完全接受阴影小孩才有可能治愈。解决自恋最好的办法是学会接受并安慰内心的阴影小孩,让阴影小孩觉得被理解,并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尝试跟自己的缺点作斗争,而是要接受。你和其他人一样都只是一个人。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放松,也许这是你人生的第一次放松。
82,自我保护:伪装、表演和欺骗 典型的信念:我不能这么自我!我必须适应!我很差劲!我不够优秀!我没有价值!
83,紧急援助措施:伪装的人不可能一下子变得真诚,你需要放弃自我保护策略并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观点。过去,你之所以不敢这样做,是因为内心的阴影小孩缺乏勇气,认为必须适应别人,才能获得欢心。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现在的你已经长大,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尊重自己。实际上,只要他们敢于表达自己,就会惊讶地发现真实的自己比那个伪装的自己更受人欢迎。
84,我们介绍了13种保护策略,内心阴影小孩的保护策略很多,本书并没有一一罗列。重要的是,你要弄清楚自己采取了什么样的保护策略。保护策略其实是我们自身问题的主要原因。以下是相关的练习。
85,她阴影小孩的信念是:“我不够优秀!”这一信念让她感觉自己卑微,被别人看不起。为了避免阴影小孩经历这种感受,她选择的保护策略是撤退——离开闺蜜。
86,要想从阴影小孩的模式中跳出来,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阴影小孩和他的信念构筑了你现在的世界。除去那些纯粹的命运打击,你的问题均来自于你对自己和周边环境的主观认知。你必须要理解,你是自由的,你可以自己构建自己的认知、思考和情绪。也许你不相信我,也许你阴影小孩的感受太强大,以至于你已经习惯了他看见的世界,但是,如果你有意识地感受你的负面信念是如何影响你的情绪的,而你的保护策略又是如何影响你的日常生活的,那么你就能看见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幸福的世界。
87,Chapter >> 7 治愈你的阴影小孩 我们的压力越大,越会跟自己抗争,这是一个心理法则。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争。这会让人疲劳,也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接受自我是放松和有效工作的前提。接受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必须完美,或者只接受自己的优点。它意味着肯定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
88,阴影小孩和成人自我分开非常重要,这样一来,我们就能从阴影小孩的模式中跳出来,转换为成人自我的模式,在一个理想的距离内去观察、感受和行动,这就叫觉察。觉察能够帮助我们调控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情绪。换句话说就是:自我管理。
89,找到你内心的助手和支持者,他们能够在你困难的时候给予你帮助。他们可能就是莱米身后的那个人或者那支队伍。你可以设想一个已经过世的真实人物,也可以想象出一个童话里的仙女形象或者超人。去用自己的想象寻找一个助手。也许你在不同的情形下需要不同的助手,这可以根据你的能力和需求而定。每次当你需要帮助时,去想象他在你身边陪着你。当然以下练习也同样适用。
90,* 父母应当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小孩没有责任去理解或者满足父母的情绪和需求。 * 父母的任务是爱孩子,欢迎孩子,孩子没有义务去博得父母的欢心。
91,*孩子身上烦人的特性,例如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十分重要。父母有责任去理解孩子的这种特性,并把他们引上正确的道路。如果父母只是单纯扼杀这种特性,那么只会显得父母狭隘和贫瘠。
92,当你思考或者谈论自己时,尝试与自己的问题保持距离,你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例如,把“我害怕被拒绝、被抛弃和被嘲笑”换成“我的阴影小孩害怕……”。我经常在我的客户身上试验这一条,真的能帮助他们跟自己的问题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表达也会阻止你去完全认同自己的阴影小孩。
93,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争。这会让人疲劳,也不会带来任何结果。接受自我是放松和有效工作的前提。接受自我并不意味着自我必须完美,或者只接受自己的优点。它意味着肯定自己身上所有的东西。
94,接受自我是接受自己所有的情绪,不管这种情绪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你应当允许自己感受这些情绪,认识自己的优点以及自己的局限,因为只有我们自己认可了它们,才能接受它们;只有我们自己想做,才能改变。这也说明:接受自我不仅仅意味着停滞不前。
95,去跟你的感受建立联系,在你的腹部进行深呼吸并告诉自己:“是的,这就是我的阴影小孩!”“他就是我亲爱的阴影小孩!”“你没必要躲躲藏藏,我很欢迎你!”你会发现,你越是接受他,他变得越是平静。他会觉得自己受到尊重、被接受和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