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李庄,是因为林徽因。在张清平所著的《林徽因》这本传记中,描写了她在李庄的日子。所以,今年的国庆假期,决定去李庄看一看。
李庄历史
李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古僰人时期。古僰族始于2500年前的西周,在宜宾一带建僰侯国,后逐渐发展成西南少数民族的领袖。因僰人彪悍勇猛,难以驯服,历年来都是政府的心头大患。明朝万历初年(公元1573年),明王朝与僰人在现宜宾兴文县爆发了著名的“九丝之战”。僰族被灭亡。
李庄建镇始于南朝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设为南广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在古镇里保存着明清的建筑。如建于明朝的旋螺殿,建于清道光年间的东嶽庙、慧光寺和祖师殿等。李庄有四绝:旋螺殿、奎星阁、张家祠的百鹤祥云窗和慧光寺的九龙石碑。
张家祠为四合院式木结构。上为正祠,下为厅房。厅房上50扇门窗,每扇窗上雕刻2只不同形态、栩栩如生的仙鹤,共100只,仙鹤周围配以动感十足的云彩,谓百鹤祥云窗。
古镇有两条比较出名的老街。一是席子巷。席子巷因过去前店后厂加工席子而得名。小巷长60米,宽仅2.5米,抬头仰望仅见一线天。小巷两边均为木结构一楼一底名居。另一条是羊街。羊街有刘、胡、王家等数个民居四合小宅院。倘佯在青石板铺就的深幽小巷中,别有一番风味。
抗战文化
李庄与其它古镇最大的不同就是抗战文化。抗战时期,同济大学酝酿迁校。李庄开明乡绅发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欢迎电文。随即同济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研究院、中央营造学社等文教机构搬迁至李庄。梁思成、林徽因、傅斯年、童第周、董作宾等数十位大师在此生活和科研。李庄成为抗战时期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后方四大文化中心。 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在此诞生,董作宾完成并出版了《殷历谱》、童第周发表了“生物胚胎发育极性现象”相关论文......这些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学术成果镌刻着李庄印记。
我们顺着田野小路去参观营造学社的旧址,这也是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生活居住的地方。在路边居然看到了仙人掌开花。仙人掌开花预示着坚强和奇迹。七十多年前,林徽因在这里染上了肺结核,这在当时几乎是绝症。她躺在床上仍帮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仙人掌开花是在向梁林夫妇致敬。
我们又去参观了同济大学的旧址。同济大学本部迁入慧光寺,医学院迁入祖师殿,工学院和法学院迁入东嶽庙。这就是著名的佛堂变学堂。菩萨请出去,学者请进来。师生们的到来改变了小镇的面貌:江边多了朗朗读书声,茶馆变成了自习室,《雷雨》《原野》话剧上演……同济医学院师生解剖尸体,被当地人误以为是“吃人肉”。于是,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分别举办科普展览。甲骨、石器、青铜国宝、解剖所用尸骸等一一展出,李济、董作宾、梁思永等大师亲自解说。曹禺、郭沫若等名流也慕名前来,李庄第一次轰动全国。
李庄白肉
李庄的特产是“一花二黄三白”,分别是花生、黄耙、黄辣丁、白酒、白肉和白糕。但我以为最有特色的是白肉。
相传汉朝时期,皇帝身边有一个近卫侍臣,他武艺高强,刀法极快。后来,这位侍臣与皇帝的一个妃子有了私情。于是皇帝下令捉拿他们砍头。这位妃子掩护心爱之人逃出了皇宫。妃子被皇帝处死,侍臣一人逃到李庄。他整日郁郁寡欢、借酒消愁。邻居送了一只猪腿给他。他就将整块猪肉扔到锅里煮熟,然后用快刀一刀刀地片着吃。他刀法纯熟,片下来的肉又大又薄。邻居们都非常惊叹,于是学着他的样子将肉煮熟片好,再结合当地的饮食习惯,蘸一点生盐和辣椒和着吃,果然是别有一番风味。乡里人没有文化,觉得这种肉又大又薄,很像乡里人绑腿用的裹脚布,就直接给它取了个俗名叫“裹脚肉”。抗战时期,李庄有家“留芳饭店”,将“裹脚肉”作为自己的招牌菜,一些文人特别喜欢这道菜,但总觉得名字不太雅,于是改名“李庄白肉”。
李庄白肉肥瘦兼半,长约20厘米,宽约10厘米,薄如蝉翼,晶莹剔透。蘸着特制的酱料吃,清香爽口,肥而不腻,入口即化。
李庄,一个充满着魅力和韵味的小镇。希望在未来能把悠久历史和抗战文化继续沉淀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