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试图通过“剩女问题”这个切口了解整个中国城市社会的性别和政治状况, 深入地了解“剩女时代”背后的原因。
一、逃脱“剩女”身份
如果生活只剩下一种选择,那么不管这种选择具体是什么,它都不可能导向幸福。只有当女性(和男性)可以自由选择“是否”、“何时”、“与谁”进入婚姻,婚姻才不再是致命的挤压,而有望成为丰盛的源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洪理达选择首先向“剩女”概念宣战。
二、“剩女”,被构造的神话
那些对剩女的恶意或无意的描写千差万别,但主题大都一致,而且大多针对城市里受过教育的单身女性,劝她们别再打拼事业;眼光放低,别再好高骛远;别再对结婚对象挑三拣四。
与“剩女神话”同时被构造出来的,是“男性气概神话”和“大叔控神话”。媒体和房地产商不断告知每一个经过楼盘广告的人,拥有私人房产是男性气概的最重要标志,如果你不能在城市购买一套商品房,那么那些女性宁愿被剩下来也不愿嫁给你。而一套足够体面的房产能够证明它的男性持有者拥有适宜成为丈夫的好品质,因此年轻女性更愿意嫁给比自己大十岁以上的“大叔”。
三、“嫁不掉”和“生不出”的恐慌
第一种,“嫁不掉”的恐慌
更大的恐慌落在了女性身上。女性如果临近三十还没有结婚,就会受到来自于父母、亲戚、同事、朋友甚至是陌生人那里的压力,连被蹬掉的前男友都会跳出来劝告你“你要抓紧了”,而媒体和政府举办的各种相亲活动,更放大了这种压力。
第二种,“孝道”的恐慌
商业的和政府主导的媒体将“大龄未婚”描述为对父母苦心的不闻不问,甚至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不知回报。与上一种恐慌相比,这种恐慌深深地碾压着那些对婚姻并无明确期待的年轻女性。
第三种,“高龄产妇”的恐慌
媒体经常刊登有关婴儿出生缺陷的报道,并大多将责任归咎为“高龄头胎产妇”,但较少提到环境的恶化对婴儿出生缺陷的影响。
四、被排除在不动产财富积累之外的女性
全国妇联和国家统计局于2010年开展的第三次妇女地位调查表明,已婚中国女性中仅有13.2%拥有以自己的名字登记的住房,而已婚男性的这个比例是51.7%。
另外,零点调查于2012年针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一线城市购房行为开展的一项调查表明,尽管超过70%的女性出资购买婚房,但只有30%的婚房登记了女方姓名。
在人类历史上可能算是最大规模的居民不动产财富积累过程中,中国女性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外。
为什么如此?洪理达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剩女恐慌”奏效了。在巨大的催婚压力下,女性因为恐惧被剩下来,所以在结婚时不敢和未婚夫讨论财产的分配问题,只能默默接受并不平等的财务安排。
五、对中国女性而言,房产财富远比收入重要
无论在婚内还是遭遇离婚,拥有房产本身就比工资这一项单独财富来源更重要。女性拥有住房等同于拥有经济权利,它可以在生活中个个层面转化成更大的自由度。
当女性拥有独立于婚姻的财富来源时,她们在婚姻关系中的议价权会有所提高,而离婚后的保障也远胜于没有独立财产的女性。而这一议价权的经济基础,在房价飙升的背景下,更多地来源于房产财富而不是职业收入。
六、“剩女神话”产生的深层原因
为什么我们的政府、市场、媒体明知道有大量急于逃入婚姻寻求保护的女性最终可能受到更大的伤害,却依然努力合作,构造着“剩女神话”?作者认为,这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社会治安的稳定、劳动力的增长和经济的平稳发展”的需要。 ”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一个个新组建的家庭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鼓励民众建立家庭并生育儿女,既可以产出大量的日用品消费需求和购房需求,拉动内需,而高学历、高收入女性所生养的孩子,也将会成为未来的优质劳动力。
因此,规劝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女性结婚生子,并为之赋予“国家利益”或者“社会责任”的价值,正是“剩女神话”产生的深层原因。
总结:作者的建议
作者对“那些仍旧单身,并正在考虑结婚的中国女性”,给出了两条建议:
1.如果你决定结婚买房,确保在房产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千万别主动放弃你一生中最贵重的财产的所有权。
2.千万别为结婚而结婚。很多条道路都可以通往幸福的人生,如果你维持单身状态,又有志趣相投的朋友支持你,你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我是何舒卉。
白天是三尺讲台教书匠,晚上是知识服务工作者。
读完我的文章有收获,记得关注我、点个赞或者打赏点吧!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