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立命之学
云谷笑曰:“我待汝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问其故。曰:“人未能无心。终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来,被他算定,不曾转动一毫,岂非是凡夫?”
“我以为你是英豪,没想到也只是一届凡夫俗子。”我追问他原因。他说:“凡人都有一颗妄想的心,因此会受到阴阳之气的拘束。如此一来就会存在数理。不过,也就只有凡人才会有数理。因为如果一个人极善,那么他不会受到数理的拘束,极恶也不会。这二十年来,你都被孔先生给算死了,都没能转变什么,反而受到了数理的拘束,这样看来,你还不是凡夫俗子吗?”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我问他说:“这么说来,命数是可以逃脱的?”他回答说:“我命由我,自己祈福;之前的各类诗书里,说的都是真的,是明确的好训导。佛经里说:一个人想要求富贵就得富贵,要求孩子就得孩子,要求长命百岁就得长寿。因为说谎是佛家的忌讳,所以各位神明菩萨,怎么可能说谎话骗人呢?”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耳。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云谷禅师说:“孟子说的没错,是你自己理解有问题。你不知道六祖慧能大师说过:所有的福泽,都离不开内心;只要能够从心出发,没有是无法通达的!从自己内心出发去求,不单单能求得道德仁义,还可以得到功名利禄,内外都可以兼得,所以求是有利于得到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只顾着追求外在,而不追求内在的话,就算不择手段地得到了,最终也会内外都失去的,这样是没有用的。”
云谷曰:“岂惟科第哉。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几曾加纤毫意思。即如生子,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孙保之;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其斩焉无后者,德至薄也。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
云谷禅师说:“不单单是功名不该得到,其实不该得到的多着呢。就例如,拥有千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千金的人;拥有百金家产的人,一定是值得百金的人;饿死的人,必定是得饿死的人;上天只是根据那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定他的命数罢了,哪里曾胡乱加载过什么。就像生儿育女这件事,拥有百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百世儿孙;有十世功德的人,一定能保证有十世儿孙;只有两三世功德的人,一定有两三世子孙传承;至于那些断子绝孙的,是因为他们的德行特别浅薄。如今,既然你知道自己的过错了,也知道为什么不得功名,不得儿女了,那就快点改正吧。一定要积德、包容、和气,并且珍视自己的精气神。原来的所有,就像昨天,已经过了,以后的所有,就如今天,刚出现。做到如此,就相当于你又重生了一次,拥有了仁义道德的新生命了。”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我们这样的血肉躯体,都有命数;那些仁义道德的生命,又怎么可能不感天动地呢?《太甲》里面有过这么一段话:如果是天灾还是可以躲避的,但是要是由于自己作孽导致的报应,是不可能躲得了的。《诗经》上也说:人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违逆天命,要自己为自己增加福祉。”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也;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孔先生算出你不能得到功名,也不能有孩子,这是天作孽,还是可以改变;你现在开始扩充自己的道德仁义,尽力去做好事,积攒阴德,是你自己为自己累积的福祉,怎么能够不乐享其成呢?”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易经》也是帮助那些德高的人谋算的,教他们求得吉祥,避开灾难。如果天命是不可违的,那么怎么去追求吉祥以及避免灾难呢?《易经》开篇的第一章写的就是:总是做好事的家庭,一定是有快乐和富余的;你能够相信这样的理论吗?”我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向他拜谢,感谢他赐教。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你的命,不知道究竟如何?即使命中有富贵荣华之象,也要当成落魄那样来考虑;就算面对着顺利,也要做好不顺利的打算;就算目前衣食无忧,也要时时想着要是穷困窘迫怎么办;就算现在人们对你很敬重,也要谦虚谨慎;就算家族显赫,德高望重,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人来看;就算自己学识还算不错,也要时刻提醒自己学识还太浅薄。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往远了说,要想着弘扬祖上的良好德行,往近了说,要替父母掩盖好他们做得不好的地方。往上说,要想着回报祖国的恩惠;往下讲,要为自己一家谋取福利。说起对外,要急人所急,为他人着想;对内的话,要限制好自己的邪恶思想。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旷也。
做人必须要每天都能知道自己的过错,并且每天都进行改错。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日都是安逸地自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如果一天没有进行改错,就少了一天进步的机会;天底下聪明伶俐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却不肯静心修德,不肯用功去拼搏事业;就因为“顺应”这两个字而耽搁了自己一辈子。云谷禅师说的很多关于立命的言论,确实是到达了精、深、真的极致,希望你能认真地研究,并努力执行,不要让自己白白浪费光阴。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但凡改正错误的人,首先,要有羞耻之心。想一下,古代那些圣贤之人,跟我一样堂堂男子汉,为什么人家就可以名垂千古,而我就落得身败名裂的地步?还不是因为在尘世间的私情耽搁太久,偷偷做些违反道义的事情,自以为无人知晓,还一脸无愧的样子。慢慢地就沦落成了禽兽,自己还不知道。人世间,再也没有比这样的事情更羞耻的事了。孟子说:“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天大的事。”如果能够感到羞耻,那就是圣贤之人,如果感受不到,那就只能是禽兽。这是改正错误的要点啊!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不惟此也。闲居之地,指视昭然;吾虽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终难自欺;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乌得不懔懔?
其次,要有恐惧的心理。我们头上有天,脚下踏着地,鬼神是我们无法欺骗的,我的过错虽然在很细末的地方,但是,天地鬼神都是有目共睹,能够明鉴的。如果做了很大的错事,则会遭受很大的灾难,就算做的错事很小,也会折福的。我又怎么能不害怕呢?不单单这样子,就算是在没有人的地方,天地鬼神也能将我们的所作所为看得一清二楚;我们虽然做得很隐秘,还通过文辞进行修饰,但是心里的想法早就透露出来了,自己是没法骗过自己的。要是被人看破了,那么就毫无价值了,怎么能不恐惧呢?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古人有一生作恶,临死悔悟,发一善念,遂得善终者。谓一念猛厉,足以涤百年之恶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但尘世无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属,欲改无由矣。明则千百年担负恶名,虽孝子慈孙,不能洗涤;幽则千百劫沉沦狱报,虽圣贤佛菩萨,不能援引。乌得不畏?
不仅如此!只要那个人还有一口气,就算是犯了天大的错误,也是可以悔改的;古时候,有一个人做了一辈子坏人,在最后临死之际,发了善念,最后就得到了好报。也就是,只要能产生一个坚决勇敢的善念,就足以洗清百年的罪恶!就像是上千年的幽暗山谷,只需要一盏灯照耀,就可以除去千年来的黑暗。因此不管那个错误是什么时候犯下的,只有改正才是最可贵的。不过人世间是没有常数的,我们的肉身容易损毁,一旦没有了气息,那么想要改过也没办法了。如果好的话,就是遗臭万年,尽管子孙孝顺仁爱,也不能洗清恶名;如果不好的话,就是沦落到地狱里,承受千百年的恶报,就算圣贤、佛祖、菩萨也救不了你。这样子又怎么能不恐惧呢?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无丝毫凝滞,此风雷之所以为益也。
第三点,要拥有勇气。人做了错事不肯改正的原因,大多数是犹豫、胆怯。我们必须要鼓起勇气,不再犹豫不决,不要总是等着。小的错误,就像是刺在肉里的小刺,要快点予以剔除。大错就像被毒蛇咬到了手指,要快点斩断,没有一点点迟疑。这就是为什么风行雷厉,容易成功的原因了。
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詈①,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强制于外,其难百倍,且病根终在,东灭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只要具备了上述的三种心,那么有过错的话,就像春天冰雪遇上太阳,又何必担心它们不融化呢?但是,人所犯的错误,有的从事情上改正,有的从道理上进行修改,还有的从心里开始改,所花费的功夫不一样,所得到的效果也不同。就像原先是杀生的,现在改过,不再杀生了;原先容易发怒咒骂,现在戒除易怒的脾气;这就是从事情上进行改正。这是从外在进行强制改正的,难上加难,而且根源还是不变的,就算这个方面改变了,也会有别的方面冒出来,终究不是彻底清除的方法。
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②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什么叫做从心里开始改过呢?过失虽然有千千万万种,但是都是从心里生出来的;要是心里没有任何念头,过错又哪里来呢?如果能够不动任何念头,过失将从哪里产生出来呢?一个学者,对于好色、喜怒、追名逐利、追求物质等过失,不需要逐一去追求改正的途径,只需要一心向善,正义的念头就会出现在面前,那些歪门邪念就会自动被摒弃。就像太阳高挂时,那些妖怪鬼魔就都会消退,这是改正错误的精良妙计。过失发自一个人的心里,也要从心里改正,就像斩掉毒树,要直接把它的根部斩断,不需要斩断每一枝,更不必要摘掉每一片叶子。
大抵最上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茍未能然,须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须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为失策。执下而昧上,则拙矣。
大概最好的改正错误的手段,就是治理自己的心灵,打扫干净心灵的尘埃;每次一产生邪恶的念头就发觉了,发觉后就立刻打消这样的想法。要是没法这样,就必须要懂得其中的道理,再打消想法。再不行的话,就只能在快要做坏事的时候,强行阻止自己这样的做法。要是可以通过以上提到的方式治心兼顾强制约束自己,以此来消除自己的坏念,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方法;但是要是只顾着用表面的方式约束自己,不顾及根本的方式治理心灵,那就是最傻的了。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种种胜事,皆过消灭之象也。然不得执此自高,画而不进。
不过发愿改过,明处应该有益友来提醒,暗处要有鬼神进行作证监督。一心一意改过自新,日日夜夜坚持不懈,坚持一周两周,一直到一月、两月、三月后,肯定可以得到成效。有的会觉得神清气爽;有的会觉得受到了启迪;有的即使遇上繁忙也能有所通悟,取得成功;有的遇上先前的仇家,也能化干戈为玉帛;有的会梦到把污秽的东西吐出来;有的会梦到有圣贤之人辅助指引;有的会梦到飞向太空;有的会梦到一顶顶的旌旗。这些现象都是代表着过失抵消。不过不可以因此而高傲,故步自封,不思进取。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上述的这十个故事,尽管他们的行为不一样,但是都是出于善意。要是再深入地讲的话,做好事,分为真的假的,直的曲的,明里的暗里的,对的错的,邪的正的,一半的圆满的,大的小的,简单的难的,都要深入分析。做好事却不深究其中的客观道理,就自称是做了好事。谁知道其实是造孽,浪费了一番苦心不说,还没好处。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中峰和尚说道:“做了对别人好的事情的,是善良的;做了对自己好的事情就是恶。要是对别人好,那么就算是打骂也是好的;如果对自己好,就算对人恭谦有礼,那也是不好的。因此,人们做好事,如果是对别人好的,那就是公,公就是真;如果只是顾着自己,那就是私,私就是假的。从心里想做好事的就是真的,照猫画虎就是假的。没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真的,有目的地做好事就是假的。这些都是要你们自己应当衡量的。”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如果做了好事,心里却不是很在意,那么等到事成,就是功德圆满;要是做了一点好事,就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么就算一辈子勤快做好事,那也只能止步于一半善而已。就像用钱去救济别人,内里看不到自己,外面看不到别人,中间也看不到施舍了什么,这就是人家所说的三轮体空,也就是心里很干净。如果能到这样的境界,就算是捐了一斗粟,也是一种无边无际的福泽了,就算只捐了一文钱,也可以抵得过上千的罪过了。如果没能忘却施舍这回事,那么就算是捐献了万镒黄金,福泽也是无法圆满的。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随着机缘,去接济大家,其中的方法和种类有很多。简单地说可以分为十条:
一、与人为善;
二、爱敬存心;
三、成人之美;
四、劝人为善;
五、救人危急;
六、兴建大利;
七、舍财作福;
八、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
十、爱惜物命。
第四篇 谦德之效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易经上面写着:“天道之下,那些骄傲自满的人必然会吃亏,而谦虚之人一定会得到好处。在地道之上,会对骄傲自满的人进行改造,让他们永远都无法得到满足,而对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往往都会让他们变得充盈。鬼神之道,会祸害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而降福祉于那些谦虚的人。人道中,骄傲自满的人往往都遭人厌恶,而谦虚的人往往能讨人喜欢。因此,所有卦象中,只有谦虚能得到的都是吉象。”《尚书》也提到:骄傲自满会带来祸害,而谦虚谨慎能带来好处。我多次和一些人一起去赴考,每次看到那些即将发达的穷书生,身上一定会溢出一种谦虚平和的气质。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头顶三尺之高,一定会有监督行为的神明。所以无论是追求吉利还是避开祸难都是由自身决定的。要让自己心存善念,制约自己的言行,做到无愧于天地鬼神,并且能够虚心,委屈自己,让天地鬼神都能对我产生怜惜之感,只有这样才坐拥了享受福祉的根基。那些心高气傲的人,一定不是有远见的人,就算有一朝能发达了,也无福消受。但凡能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愿意成为心胸狭隘,导致拒福千里的人。而且那些谦虚谨慎的人,必然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指导,能够从别人身上源源不断地学习优点。特别是那些修习德行的人是不能缺少这样的能力的。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孟子曰:“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从前有句古语说过:“有考取功名之志的人一定可以考得到;有获得富贵志向的人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如果有了志向,就如同树木有了根基;一旦人立下了一个志向,一定要让自己无论什么念头都保持谦虚,并且无论什么事,就算是如尘埃一般的小事也能为他人考虑,如此一来就可以感动天地。福泽都是决定于自身的。现在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开始的时候哪里是有什么大志向的,不过就是一时兴起就去考,没了兴致就停止罢了。孟子说:“如果大王你对音乐喜欢到了极点的话,那就应该将它推广到平民中去,做到与民同乐。”对于我来说,考取功名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