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潮汕地区,最有名的莫过于潮汕粿品。相传,潮汕祖先从中原一直南迁到粤东,北方祭祖的习俗是用面食当果品,但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故因此有“粿”。潮汕人做粿从平凡之物中创造传奇,在饥荒战乱、主食匮乏的年代发明了众多食材朴素又做工精致的粿品。
潮汕粿品历史悠久,距今应该有500多年的历史。说起粿品,最先想到的,就是潮汕人家家户户都会做的——红桃粿。因取桃果造型而得名。桃果象征长寿,故制红桃粿正反映祈福祈祷的愿望。凡时年八节,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做红桃粿,用以祭拜祖先神明。
各个地区红桃粿的做法大同小异。据老一辈人讲,在以前,过节前大家都会自己做红桃粿:先用大米泡水泡一个晚上,使其变软,次日将大米晾干,之后石臼舂成粉,筛出足够细的做成粘米粉,这样就成为粿皮的原料。不过如今不同,现在制作红桃粿,多是以糯米粉为主。也有用广东凉粉的。
我们这里民间信仰浓厚,多神崇拜,所以逢年过节都要拜神。拜神少不了粿品,每逢过节前一天,妈妈就会很早起来和面:先将粘米粉与小麦淀粉在盆里混合,接着在盆里倒入热开水,一边用筷子快速搅拌成絮,之后加入用开水化开的红曲粉(即一种叫“红花末”的食用色素),将其揉成团,用手不停地揉搓着,过程中按面皮的软硬程度加入糯米粉或水,我妈会在最后加几勺食用油,这样会使粿皮劲道爽口。一般妈妈和好面,我们也起床了,便帮妈妈打打下手。刚开始,我不会包,所以先从印粿这门看似简单实则精细的活开始。
红桃粿的馅料有好多种。不过在我们这里通常有两种——芋头馅和糯米饭馅。其芋头馅就是将芋头切丝,五香粉、芹菜末、去外衣的花生仁等一起下油锅爆香,与芋头丝搅拌均匀即可。糯米饭馅则是用泡好的糯米,同样与下油锅爆香的切丝的香菇、花生仁、芹菜末、虾仁、五香粉等拌匀。
之后红桃粿会放入蒸笼里,大概50分钟,期间得不断加水。过后,香气扑鼻的红桃粿出炉。二哥嘴馋,总念叨着要吃刚出炉的。因为是要拜神的,加上妈妈信佛,所以通常是不允许的。只有形相不好的,妈妈才会破例挑出来,不过还是得先供家里的灶王爷和天地公。我最喜爱吃刚蒸熟的红桃粿,一出锅我总要先吃上好几个。滴上几滴酱油,咸糯爽口,馅料满满咬上一口,哇,无限满足。哥哥则喜欢“烙粿”,即煎。祭拜之后,红桃粿因冷却变硬,想吃就得重新加热,所以一般就会煎,把粿皮煎脆,口感迂回于软嫩间,其滋味更妙。还有一种吃法。由于过节做粿,经常多到吃不完,为了不浪费食物,妈妈会把吃不完的红桃粿切成长条状,加热水重新煮,同时加入炒熟的蒜蓉,卤完猪肉的卤汁一起煮,最后撒上一把一把香菜,粿片滑嘴有米香,汤汁咸而味浓,一碗下肚,才下舌尖,又上心头,十分解腻。尤其是过节后没有胃口,吃上一碗,就可以吃得十分尽兴。
这无非就是童年最深刻的味道,虽然现在也同样可以吃到,不过就少了几分童真,几分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