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初有一则我记忆犹新的新闻:吉隆坡飞武汉的飞机上,一个婴儿哭闹了1个多小时,附近乘客受到影响,一对年轻乘客要求家长管好孩子,引发了争执,孩子妈妈怒怼:“有本事你们一辈子都别有孩子。”
这本来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却迅速发酵,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很大的争议:
一种声音是:孩子哭闹又不是可以控制的,应该包容理解;
一种声音是: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包容公共场所孩子的哭闹,是不是年轻人为自己争取权益就错了?
这个事情牵扯到社会的两根敏感的神经:
一根是:生养孩子难,谁养谁知道,大家应该理解与包容;
一根是:年轻人也难,难道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就错了吗。
为人父母,我当然很能理解那位妈妈的难,试问哪个妈妈在带孩子出门时,不是先在心里揣上一万个小心与抱歉呢?
年轻人也难,但是年轻的难处太隐蔽了,我们很容易忽视掉一点:年轻人的想法,跟我们是不一样的。
二胎政策开放这几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结婚率只有7.2‰,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低,全国人口出生率仅为10.94‰,这也成为了历史最低值。
也就是说,二胎政策没能扭转低生育率的局面,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也不愿意生孩子。
不但是明星,身边的90后00后们,他们的口径也很一致:“我一点都不想生孩子,生了孩子,我还会有自己的生活吗。”
虽然很隐蔽,但是跟中年人相比,年轻人的心理可以说是十分健康十分洒脱的:
中年人可以接受一边背着几十年房贷,一边生养要日日付出心血与时间的孩子;年轻人远远地就知道止损了,他们高兴就入坑,不高兴就say no;
中年人可以忍受一个事事隐形的爸爸,一个时时搞事的熊孩子,一边调整自己焦虑老母亲的心态,一边孜孜不倦做着家务;年轻人就不会这么莽撞,他们会身姿坚定地say no;
中年人可以为了孩子吃穿学用将口袋掏空,还唱着回归朴素生活的颂歌给自己安慰;年轻人可不会就这样忍受双十一的购物车里居然没有一样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可以slay全场,跟周围人say no。
年轻人有资本哪,他们的想法甩了中老年人一整条街,他们的观念是:为自己而活。
哪一个手拿枸杞泡开水保温杯的中年人,不是在意识到儿童时期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伤害后,依然长长久久地在跟它做着斗争呢?
你会否认自己要靠着朋友圈流传的心理专家熬制的那一碗一碗的鸡汤,才能短暂地“做回自己”,度过一个一个失眠的夜晚吗?
你能因为一个人想法跟你不一致,就说他错了吗?
其实,这已经不是对与错的问题了,而是年轻人意识觉醒的速度,快过整个社会意识觉醒的速度,而产生的冲突,这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小缩影。
日本现在最头疼的人口问题,也是关于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孩子这件事情。
看,这跟我们这一届的年轻人多相似啊。
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强大的经济压力和发达的互联网并驾齐驱,导致年轻一代婚姻观发生巨变,他们的兴趣也多样化起来,最终日本社会出现了年轻人“不想留学、不想买房、不要汽车、不想结婚、不想要孩子”的“低欲望”问题。
相对应的是情人旅馆倒闭、婚庆公司破产、家电销量下滑,整个消费市场十分低迷,唯有手机上网费节节攀升。
互联网给年轻人带来的,是意识的迅速觉醒,年轻人开始对传统家庭模式感到厌倦,女孩不愿意一辈子做家庭主妇,男孩也不愿意做一辈子的挣钱机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的人生状态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们国家迎来了大量同款年轻人,跟日本当年不同的是,我们现在不但互联网发达,经济消费水平也不差,这导致年轻人不但意识速度觉醒,同时面临生活经济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的巨大压力,所以,我们不要一直去责怪年轻人不懂得包容,他们也不容易。
说来说去,心里头最苦逼的,还是中年人,一边要承接上一辈忽视我们童年时期心理建设造成的人生困扰,一边还要包容年轻人就是活得比我们潇洒快活有自我的现实。
生活生活,就是既然生下来,就要好好活下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