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长向我诉苦:“我的孩子特别喜欢数理化,可就是对语文不感冒,孩子也想学,但是看见语文就头痛,无论如何学不好。”甚至连一些其他学科的老师都会问我:“这个孩子数学和物理那么好,那就说明,这是一个爱学习、有学习能力的孩子呀,为什么语文就学不好呢?你们这语文是怎么教的?”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对各个学科的能力与天赋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认识。
01
语文学习也需要天赋
一般家长都承认,音乐、美术、体育这些学科是需要天赋的。比如,有的人身体协调性就是好,练体操、学舞蹈,人家就是一学就会,而且动作很优美。有些人的身体协调性就是很差,无论你怎么教他,他的手脚和身体就是很难协调,即便做出来了,动作也缺乏美感。这是先天因素的差别。人们甚至可以接受数学和物理学得好不好是受先天智商差异影响的,但对于语文、英语这种学科,往往不承认具有先天差异。但遗憾的是,学习语文和英语同样也是需要语言天赋的,就像五音不全的人学音乐会很困难一样。不管我们承不承认,这种差异就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越是数学、物理或者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天赋特别强的孩子,相应地,语言天赋就越容易弱一些。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认可、接纳孩子的这个真实的心里感受,不要冤枉孩子说他是不努力、不用心。
02
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作用
中小学的语文课实际上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并不是要培养文学家,或文学批评家、鉴赏家,它仅仅是培养一个普通人能够正确运用母语来阅读政府工作报告、各个单位或部门的一些工作性文件的能力,以及能够写自己工作中的计划、总结、论文的能力。至于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我觉得不能要求每个人上完中学都能达到这个境界。如果每个人中学毕业时的语文水平都足以写出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那个水平的文章来,那专业作家干什么去啊?
03
正确评估语文学习的难度
所以,我们就要正确评估一下:如果孩子在语文方面天赋偏弱,那语文学科里学的哪些内容是无论有没有天赋都能学好的;哪些内容是没有天赋的孩子学着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努努力还是能学会的;哪些内容真的是需要天赋,是不能强求孩子的。
1、 无论有没有天赋都能学好的内容
在中小学阶段不需要太多语言天赋就一定能学好的,应该是那些知识语文类的内容。也就是“了解”层面的,比如,字的音形义、中外文学史上基本的作家作品、基本的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法的识别……这些都属于知识语文的范畴,是可以通过听语文知识讲座、听名家古诗文解读、看《成语故事》之类的书,就能了解、能记住的。相当于欣赏音乐时对各种乐器的音色的识别,只要有人告诉你识别的规律,再听一定数量的演奏片段,谁都可以掌握。
2、 努努力就可以熏陶出来的、一般性赏析或语言文字的低水平运用
一般性赏析是什么呢?比如,面对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能理解它的对称性就是美感的重要标志,或者哥特式建筑的飞扶壁,有凌空跨越之感,很漂亮。这样简单的、一般性的赏析,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理解诗歌、散文的主题,及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基本艺术手法的使用效果。
低水平的语言运用是什么呢?就是写记叙文、议论文能够写得明白清晰。写记叙文可能做不到故事情节设计得那么有波澜,描写那么有画面感,但是叙述得清晰明白。议论文可能没有太深刻的思想,但是表述的逻辑很清楚。阅读也一样,能够准确地知道这篇文章的思路是什么,能读懂并简单概括压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很难写出高水平的赏析文字来。这样的水平就是努努力可以培养、熏陶出来的能力。
3、 可遇而不可求的语文水平
语文老师们提出的终极作文要求,要想真正做到,就是需要一些天赋的。比如,写一个人物、一个小动物,要描写得维妙维肖,或者对诗歌的鉴赏,一定要用非常精美的、富于文采的语言来表达……我觉得,这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做到的。
04
具体该怎么做?
如果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比较理性、巧妙地去学语文了。
首先,在孩子低年级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知识与知识语文技术化。比如,记多音字就要“以义正音”。“舍”这个字,读“shě”的时候是放弃的意思,读“shè”是跟房屋有关系的含义。在古汉语中,有时候“舍shè”不是名词房屋,而是动词建房居住,这也是从房屋这个含义引申而来的。比如,记字形的时候可以帮孩子找一些不很规范的小窍门。比如“拔”和“拨”的区别,仅仅是有没有“发”字左上角的那个小竖。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如果是“拨”,就是用手把那个小竖拨弄歪了,字形上就有那个小竖;如果是“拔”,就是把那小竖拔掉了,就没有了。这个小故事,或者叫小逻辑,不见得符合造字的初衷,但却可以帮孩子记住这两个字的字形区别。
第二,将能力语文逻辑化。这个其实学校老师天天上课都在做,家长只需要盯着孩子好好听讲,好好跟着老师回答问题就行。比如,我们在学习语法的时候,区分到底什么叫状语。老师肯定会给一个特别清晰的标准,主语前用逗号分隔开的、表时间、地点、状态的文字,以及主语和谓语之间的所有内容一定只能是状语,不可能是别的成分。老师给了这个标准,孩子好好听讲,好好照着做,就学会了。所以,能力语文的逻辑化是可以由老师在学校实现的,但家长一定要常常检查孩子的听讲效果,否则没办法补救。
第三,对于孩子有困难的学习内容,我们要想办法帮他降低难度。比如,相当多的小理工男读传统的经典名著比较困难,尤其是《红楼梦》这类作品,他们根本就看不进去。关键是,高考还要考《红楼梦》,那怎么办呢?我们可以找一个比较忠实于原著的电影、电视剧让孩子看,大致了解一下情节和人物,比如87版电视剧《红楼梦》。这就一下子降低了入门的难度,看电视剧多直观啊,比看书轻松多了,看完之后,如果想具体知道这个人物的命运是怎么回事,或者那个情节后续的结果怎样了,就可以再读原著了。如果孩子写作文时描写特别困难的话,完全可以直接从网上给他找一点范文来仿写。比如,孩子去动物园玩了一天,回来他想描写老虎,可怎么也描写不细致。那就从网上找一段生动细致的动物动作描写文字,让他抄下来,然后把其中的一些关键的词撤换掉,换成自己今天在动物园的活动的具体词。这种模仿的次数多了,慢慢地他就记住了一些句子和表达法,记住了以后才能自己独立创作出来。
第四,正向引导和鼓励孩子,陪伴孩子做好基础知识落实。家长可以帮孩子一起做好听写、默写这种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工作。通过这种对死知识的完美记忆来创造成就感,从而降低孩子对语文这个学科的畏难情绪。孩子的感受会是,一到背诵、默写,我就能得满分,就能被老师表扬。至少,他觉得语文学习有一部分内容是可以轻松驾驭的,这样就不至于对语文学习产生整体的拒绝。比如,孩子的字写得不好看,但是听写、默写的时候我们全对啊;比如,孩子写作文不好,但是我们看了很多历史书,知道很多历史故事,老师讲到这个作品或那个作家的背景知识时,就会让孩子给大家讲。这都属于语文学习的成就感。
最后要说的是,面对中高考成绩的时候,家长得有胸襟,要肯于接受十分付出和一分收获之间的这种不对等性,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也就是说,您首先得承认,在孩子长于理科的逻辑思维、不长于文科的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很有可能是您付出了人家那种有天赋的孩子十倍的努力,但是得到的成绩却不如人家好。这就像没有音乐天赋的人,即使和莫扎特一样每天练琴5小时,甚至每天练琴10小时,也不可能在舞台上弹出莫扎特那个水平的《即兴曲》来一样。纠结于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成绩不如××同学好,只能给自己徒增烦恼。以平和从容的心态面对天赋的不平等,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缩小这种不平等带来的成绩差距。
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未经许可,不得复制,转载须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