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朴素但是有用的招数:
在年报季,如果你看到一个公司,在年报出来之前,突然更换了财务总监(或分管负责人),更换了审计机构(尤其是向下更换,比如从四大换成地方内资),再加上大股东有减持、质押的动作,记得拔腿就跑。
别以为出了业绩预告就高枕无忧,预告都可以下修的,这更能把你杀的屁滚尿流。
以Y公司为例:
2019年12月28日,Y股非独立董事辞职(2010年入职公司的核心主策划),非独立董事、副总经理辞职(2011年至今为公司副总);
2020年2月28日,Y发布2019年年报预告,营业收入35.16亿、利润5.75亿;
同日,Y公司财务总监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公司财务总监职务(这人之前还是普华永道的工作了22年的大PAR(高级合伙人),但是Y却不用普华永道,而用了立信这种本土会计所,自己想);
2020年3月13日,Y接到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林先生减持公司股份比例达 1%的通知;
2020年4月28日,Y公司发布修正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32.2亿、利润1.66亿,分别向下修正10.07%和84.18%,当天股价直接封死跌停。
把上面的要点总结一下:
1、舍不得请相对信誉值比较高的国际所,尤其是CFO自身出身于国际所的前提下;
2、CFO、财务部门主管、分管财务的高管突然在报告敏感期前后离职;
3、公司核心部门领导(对利润影响很大的部门,如主策划),在年末半年末突然离职;
4、同样在报告敏感期前后,公司突然大幅减持或者质押;
5、大股东此前同样有过大幅减持的记录(2019年大股东有过数次大额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