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的融资潮流
习惯性的打开微博刷新,又看到互联网行业再一次被美团点评新一轮 40亿美元融资,估值300亿美元的消息刷屏,其实行业内的人士对此早就见怪不怪,故事情节大致如下:融资进入团购领域,融资进入外卖领域,融资进入酒店OTA领域,融资进入ERP和智能硬件领域,融资进入打车领域,融资进入出入境旅游领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故事不同。究其原因,大概有几点,比如,互联网行业变化太快,团购的故事始于2010年春天,在短短的几年里,团购就经历了资本宠儿、千团大战、IPO折戟、资本寒冬、裁员关站、移动兴起等等一系列过山车式的发展,这个行业也从原有的单一独立团购网站,开始增加至电商网站内的团购频道甚至复合型团购交易平台等多业态共存的态势。然后就开始大规模的转型,时间到了2015年,团购行业开始向O2O概念升级转变,O2O的春风吹向了包括餐饮外卖、电影、酒店在内的许多细分行业。那就是上面所谓的外卖领域和酒店领域,软的玩的还不是很6涉及硬件那就更没戏了,打车也是就做了一个试点,完全没有展开进入,当然,这个和行业的大趋势相关,当时国家已经出台了严厉的互联网打车制度,几乎不可能有再有实力企业大规模进入,旅游领域是个新的领域,在预定酒店切入旅游,还是很容易的,盘子大了才更容易打造互联网行业帝国,才会有人来接盘继续输血向上,好了,复盘完了以上的融资事件,我们再来聊一聊智能硬件领域。
智能硬件之创业大坑
众所周知,智能硬件天然带有互联网属性,但并不是纯粹的互联网产品。一款优秀的智能硬件产品,一定是在技术根基上进行多年的行业积累和产品打磨,互联网先出demo再快速迭代更新的玩法在硬件领域多半要吃大亏,因为,成本太高。在传统的硬件研发、生产制造产业里,会有一套成熟的研发生产流程,而大部分智能硬件创业者往往并不知道。这就导致在一开始创业时,很多创业者都错误预估了整个创业的艰难程度、过程的复杂程度、成本的高昂程度、硬件的跳票可能性等问题,最终导致创业项目长时间延迟发货或最终失败。一款简单的智能硬件成本,其研发费用可能都要上百万, 远远高于单纯的软件项目,且边际效应差,软件产品做好后,进行复制的成本几乎为零,但是硬件产品的复制,每一个产品都有实打实的实际成本,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再来谈一谈为什么说上面美团点评的融资事件,看起来和智能硬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实际情况下,不只是我们看到了智能硬件的大坑,聪明的投资人比我们更先知先觉,早就嗅到了其中的厉害,经历了14年的智能硬件热潮,再赶上16年的VR、AR大热,头部公司拿融资都已经相当的艰难,更何况中小型公司,大多数侥幸拿了A轮、B轮的项目多半遭遇了C轮死魔咒,随手可数的包括:空气果、 斯凯无人机、百度防丢贴片、Tinsee天时智能手表、百度筷搜、橘子智能水杯、J-Find me手环、厉途智能手表、更多的参考表格如下:
数据来源: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中国创新创业报告》
前路艰险,我们为什么仍要执着前行?
刚需还是伪需求?
我们都知道,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这是刚需,也就是我们必须要的,但是智能硬件到底是刚需还是伪需求呢?先说个简单的例子,对于儿童来说,定位设备就是一件刚需品,为什么这么说呢,查一下最近几年见诸报端的新闻就知道,小孩子丢失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果小孩拥有一件定位到自身位置的设备,家长想必可以放心一些,学校也能踏实一点,定位的设备有哪些呢,常见的比如智能手表、定位器、智能手机等设备,还有些不怎么流行的智能鞋,智能背包等,带有GPS或者手机卡的设备都可以定位,只不过GPS更精准一些,但是手环一般都是不能定位的,主要是没有定位芯片,其实我觉得,带不带定位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情况,带定位芯片的手环成本有增加、待机时间缩短,耗热量增加,手环的一个主要功能是记步,我觉得做好这一个功能就可以,其他的都是次要的,现在的情况是手表可以替代手环,手机可以替代手表,有的人有了手表再带个手环,那就是伪需求,还有一些更加不靠谱的,比如,智能筷子,智能马桶盖等等,这些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伪需求,因为你没有使用到它的欲望。
判断一个产品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很简单,看你是否有长期使用的欲望,智能单车流行前,没有人想到还有这样的商业模式,但是短途出行的需求是刚需的,公交车、出租车、电动车和自行车,都是解决方案之一,自行车切合了自由、成本低、便利的需求点,最终在市面大规模流行铺开,这都是定位使然,刚需为要,产品最终大规模面世的一定是刚需的,比如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说完了刚需和伪需求,我们再来判断,智能硬件是属于什么情况,智能硬件是物联网行业发展规模最大的品类之一,但是不一定是人人都需要的,这不是鱼和熊掌的关系,而是协同和配合的关系,手表搭配手机通讯,关联摄像头为安全,带上空气净化器,为自动洁净空气,不同的智能硬件互动带来了更多难以想象的生活体验,抛出成本因素,万物互联就是我们的刚需,我们需要掌控世界的感觉,在互联的世界,我们在虚拟空间链接万物,在现实世界,我们为每个物品配上智能芯片来控制他们,只是说,我们现在的交互控制方式还不够好,智能控制,无感知切换,随心所欲操作,智能AI,就是我们想要生活的未来,人工智能的未来,一定也是物联网的未来,也是智能设备的未来,也是传感和联动的未来!
共享靠谱吗?
智能硬件从单品爆发到现在各行各业精打细算,已经在慢慢深入和下沉,智能家居产品线越来越丰富,人工智能开始赋能智能硬件产品,典型的例子就是智能音箱,其实我觉得智能手机更是人工智能爆发的一个未来点,因为它的芯片足够强大,而且附带的传感器更多,但是手机行业的智能化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智能音箱其实就是个简化版的智能手机,但是因为它是智能硬件设备的一种,通过智能音箱,我们将人工智能赋能到更多的智能产品,未来的智能化世界未必不可实现,为什么,现在推行这么困难呢,其实之一就是成本,芯片成本,传感器成本,软件设计成本,硬件制造成本,等等,使得智能硬件的成本往往居高不下,迟迟难以爆发,摩尔定律在硬件行业似乎失效,我们面临这样的难题,该如何选择?
电商的出现加速了物流行业的大规模爆发,电商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品抵达的成本,小商品开始爆发,淘宝上的产品的均价往往在几十上百元,而不是成千上万,这是电商的性质决定的,电商加智能硬件的模型做的最好的是京东,京东依靠3C电子产品发家,通过集合行业内知名电子产品,做起了最大的电子硬件商城和物流系统,从现在来看,智能硬件加电商的模型还是正确的,但是这远远还是不够。我们都知道,智能硬件产品小批量设计和制造的成本往往是高昂的,如果设计的产品无人接受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走向流产,消亡。真实的情况就是,90%以上的产品都是小批量产品,大批量产品的品控和质量几乎都有保障,也可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又他们来买单,小批量的产品如果到达消费者手中,往往被视作一个坑,消费者只能认栽任赔,增加了彼此的不信任。如果我们采用一种商业模式,让消费者花费最少的成本,获得产品的体验,同时让厂家获得资金可以迭代和更新,根据消费者的反馈针对性的改进产品,让双方多次互动,让产品更加人性化,智能化,鱼儿得水,水儿的生(生机),岂不是两全之策,智能共享行业的飞速发展,给了我们更好的启迪。
前有滴滴打车通过整合社会车辆,实现了资源整合和出行成本降低,后有智能单车、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在飞速发展,让价值高的产品在不同的消费者手中流通,让低成本的产品唾手可得,智能硬件的发展,也将借用这样的模式,智能租贷式的共享,消费者通过提前支付使用金的形式让中小企业可以改进研发,中间商可以获得资金流和信息流,获得合理的利润,产品改进完成后消费者可以拿回自己的资金,中小型企业可以推出最新版可让消费市场接受的智能产品,中间商可以协助企业推广,让更好的产品获得更大的市场,这是一个三方共赢的局面,中间产生的设计成本和消费成本由产品的增值空间来买单,让未来买单,提前锁定客户,没有了营销成本,产品体验和科技体验的内容制造,增值了产品的价值链,租贷式低成本运作,降低了产品的生命周期成本,可解决大多数中小厂商的根本性问题。让智能硬件的价值发挥的更大,让产品抵达更多的消费者,让科技的乐趣分享给更多的人。
触摸科技 感受未来
去尝试,发现新事物的乐趣
去探索,感受新生活的魅力
去改变,触碰每一天的多姿
不管是否成功,这就是智能硬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