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人生命运的选择,不在于某个重要关头重大事件,而在于一些很无谓的事情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这一年简单的可以用一场百年不遇的大雪,一场震惊寰宇的大地震,一次远在京城的奥运盛会,一次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来概括。
但是突然间很多人念叨的那只会生“金蛋”的“基”,就像集体从大家嘴里失踪了一样,包括我妈,只给我说“我都不敢给你爸讲,投在基金里的钱没啥希望了”“算了 算了 我也不想了,先放着吧”,我只能附和“对的 对的 不要多想了”。这些对话在2008年给了我关于这场危机的第一印象。
这是多么“可爱”的我,一个体制教育的合格品,愚钝的可爱。怎样才能不那么“可爱”?请回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用“水大鱼大”概括了2008年到2018年的中国经济史。
从1978年到2018年,这个国家就是一艘驶往未来的大船,她在风雨缥缈之中,每一代人离开她的时候,都心怀不甘和不舍,而下一代人,他们非常感怀自己的前辈,但是他们注定反叛,这就是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进步,也就是我们刚刚度过的改革开放整整四十年 --- 吴晓波
10年间,接受高等教育,兜里的钱在增多,花在食物上的费用占比在降低,可以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登上过排名前10摩天大楼的半数,成为世界50强集团劳动力中的一员,看别人起高楼,看别人宴宾客。我恐慌,我焦虑,我在思考如何攀爬去另一个阶级,你呢?请回答!
2015年我选择接受商科教育,系统学习商业、经济、管理,我要给自己努力争取一个新的视角来认识社会,理解阶级,让自己的能力和欲望进行匹配。
2016年接触案例分析大赛,第一个题目《宝万之争》,第一次尝试利用商科知识储备去解析一个现实的商业问题,锻炼自己的思维模式,提炼出自己对商业社会的认知。在2018年回顾宝万之争的始末,看到最终结果与当初自己当时稚嫩的判断从底层逻辑上保持一致时。
马上给小组伙伴发了一条信息:接触“宝万之争”,从稀里糊涂到大量查阅资料,懵懂的梳理思路。再回头,看见自己当时对于整个事件的预判,还是符合事情完整的基本逻辑,不免倍感欣慰。变革思维方式,由线性思维拓展为多元思维,逐渐理解社会的本质,认清世界的底层逻辑。虽然不能呼风唤雨,但也能让自己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生活得快乐一些。
大江东去 浪淘尽
2017年结尾的时候,我又把《大江东去》通读一遍,阿耐编织了这场从1978年到1998年的历史大梦,也编织出一幅工人、农民、小市民、个体户到企业主、政府官员、知识分子纵横交错的社会网络。
全景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政治与经济如何相辅相成,改革开放实践者们的挣扎、觉醒与变异,历史转型新时期平凡人物如何运用自我的思维博得不同命运。
后10年作者没写,她是这么解释的“经济改革越来越受到政治结构的束缚,无法再有大的突破。而人们的理想主义也在消退,体制内外的理想主义到这时已经消失得七七八八。两者叠加,社会变得沉闷。”
直到2007、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首当其创的居然是制造业,于是才有了后10年的《艰难的制造》。
2018年我尝试在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去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去理解社会的本质,去理解阶级的构成。将自己的思考,输出为每周更文,成为与读者共赢的生产者,努力去抓住下一个10年,毕竟人只能生活一次。
知乎热门提问:上世纪 80 到 90 年代的社会转型期,你的长辈是如何抓住机会,完成阶层跨越的?
如果是你作为长辈呢?希望你的后代如何作答?请回答!
BTW:《大江东去》即将被改编为《大江大河》在荧幕上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