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都没有看这是本什么书,就默默的加入kindle购书清单里去了,最近的心情让人很有读书的欲望,正如这句话描述的那样:
当彷惶如同海底的暗流,谁都有不知所措的时候,让我们扛起一杆文艺的枪,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拥挤的生活中逃逸。交出全部的自己,在阅读里休养生息。
其实总结一句话就是:我想静静
这本书却始终让人没法平静下来。它是一本小说,讲述的是男主人公(哈罗德)在退休后很普通的一天早晨收到来自朋友(奎妮)从北部来的一封信,大致内容是她得了癌症,将不久人世。就是这封信让哈罗德开启了由南向北的徒步去看奎妮的举动。我觉得全书有两条故事主线:一是徒步的全程,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五花八门的事还有这一路的心路历程;二是以回忆及向第三方倾诉的方式描述了描述了哈罗德一家人的过去以及奎妮的点点滴滴。
徒步
这部分刚好跟我的爱好契合,看的可谓畅汗淋漓,跟我们之前的徒步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有太多的相似,不由和哈罗德之间产生了共鸣。
徒步的开始没有任何的仪式感,突然想到现在都用烂了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此绝非彼。最开始对漫长行程的恐惧,不知道能否完成的忐忑,这时候路人坚毅和笃定的鼓励总能让人充满力量,迈出坚定的脚步。
周围一切新鲜事物的吸引,对未知的渴望等等,都会增加了信心。但现实始终不只是美好的心灵鸡汤,有困乏的身体,有无情的病痛,有孤独凌乱的心理活动,不断的来袭一步步的开始打击甚至摧垮他,终于哈罗德还是在身体上先行倒下了,所幸的是被医生救起,并最终满血复活,并承载了这位朋友的希望,徒步的理由又增加了那么一丢丢,哈罗德自己觉得仿佛重生了一样,这才是真正的开始。
重新上路的他,在得知信可能并非出自奎妮本人所写的事实,并了解到癌症这种疾病的真实之后,又开始了对自己徒步的理由的质疑,到底为了什么,纠结,踌躇,一度更加低落。直到电话里听到奎妮所在疗养院修女说出的因为哈罗德的徒步奎妮精神好了很多的事实,又重拾希望,重新起航。
放弃了身上所有的背负,开始真正意义的户外徒步,帆布鞋、垃圾堆捡来的破睡袋、路遇行人的餐食,这时候我才觉得是最佳状态的徒步,一个人静静地走,什么也可以思考也可以什么都不想,完全放空的状态,我经常处于这种状态。
然而好景不长,他的举动引来了媒体的关注社会的普遍关心,成为了名人,更多的所谓的行者加入进来,慢慢集体的庞大各种纷争、各种不纯粹,让我有点迷糊了徒步的初衷,哈罗德也如此,这种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到最后的分道扬镳,这个时候的哈罗德就犹如从一个高点极速跌入谷底的感觉,本来是跟之前没分别,但是经历过过山车似的被人关注,安静下来的时候仿佛被这个世界遗弃,后面的心路历程让我一度觉得他可能完成不了了,整个过程就觉得是在意识不清醒的状态下走到哪里算哪里的状态,不知道走了多少多少的弯路,好在最终到达了终点。
回想他这一路,有精神振奋充满希望,也有意志薄弱,濒临放弃的时候,而这接连不断的起起落落,跟我们平时做任何一件事情可能遇到的状态也是极为的相似,就是一个自己跟自己斗争的过程。然而好多时候即使到达终点了也发现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其实我们有过程就够了不是吗?想想累的想哭一鼻子的时候,想想充满希望荷尔蒙满载的时候只想发出世界如此美好的感概,这一切的一切就够了。
生活
哈罗德这一路的心理活动大部分是对以前周围事情的追忆和反思。他是一个很小就被母亲抛弃的孩子,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酒鬼,之后不断的更换阿姨,满16岁被赶出家门独自生活,遇到莫琳(哈罗德妻子)之后,有了一个儿子(戴维),儿子从小优秀一路读到剑桥,然而表面优秀的儿子却心理上出现问题最后走上自杀的道路,从此哈罗德夫妻俩也开始了行尸走肉,形同陌路的生活。而哈罗德在经历这些之后在公司发泄砸了老板最心爱的物品酿成大祸,之后却是奎妮出来顶罪。。。
他们的生活是多么极其普通人的生活,中间有小人物的心理过程,也有黑暗,但每天都在扮演“正常”,还要装的稀松平常,这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侵蚀每个人的内心,把自己武装的更加的严实。书里有一段海浪形容人的一生再贴切不过。
海浪依然前仆后继地投身于海岸,越推越高。带着这么大的能量,用尽精力,穿洋过海,载舟驶船,最后的结局就是成为脚边的一团泡沫。
人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成为泡沫,然而就是这个过程中我们拼命的经营,才能在回头盘点的时候能满足的附上一句,死而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