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武志红老师的文章:
看见,就是回应;
回应就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
特别是孩子,从在母亲的肚子里开始,就想通过踢肚子与母亲互动;婴儿时,通过挺肚子与母亲互动;童年时,通过另一种方式。
文章里面有一个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孩子很兴奋的跑到妈妈面前,大声喊着:妈妈,妈妈。妈妈正在洗脸,就有点不高兴,说:我在洗脸。孩子就马上有点蒙了,妈妈反应过来了,马上说了一句:你是不是想告诉我,你现在很高兴。孩子马上就变得又很兴奋了,点头说一句:嗯。就跑开了。其实这就是孩子与母亲的互动,表示他被看见了。
这几天回老家,娃娃在外婆家玩得太嗨了,因为大人们都在小区门口打麻将,门口又有很多人在那里乘凉(自然风,比吹空调感觉还好),就不用担心孩子们跑到外面马路上面去。娃娃就和几个小孩在小区里面,停车的地方,楼梯上到处疯跑,整个小区都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时候我就偷懒在家玩电脑,没管他,也不担心他。但是有个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他一会儿又跑回来敲门,我打开门,他就对我说一句或是两句话,就又跑下楼和小朋友玩了。多整几次,我就有点不耐烦了,后面几次,他再敲门,我要不就不开门,要不就很久才开门,他还没说话,我就有点大声说话,让他去和小朋友玩,不要老跑回来,他就没说话就又跑下楼了。
前面几天,我也没反思自己的态度和话语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今天看到这篇文章,再想想之前几天的情况,确实越到后面他中间回来的次数就少了,今天一次都没回来。反思一下,应该是因为我前几天的态度和话语的原因。他只是想告诉我,他当时很高兴,和我分享他的快乐时光,同时也想让我“看到”他。
现在周围的诱惑那么多,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大人,常常有种小孩越来越早熟,大人越来越沉默的感觉--------日常生活中,信息的表达途径太多,让人防不胜防,很多你认为这个年龄不懂的东西,孩子已经知道并且偶尔还会与你做讨论了。而大人则越来越多的关注手机与电脑,与身边的人在现实中的沟通越来越少,包括和孩子的沟通。就像这几天的我,比如我在刷剧的时候,在逛淘宝的时候,在论坛的时候……他突然的敲门就让我很不耐烦,导致对他的态度也会很不好。
孩子是需要与人沟通的,不是与手机,与电脑,与ipad沟通,是与人沟通。提醒自己注意,以后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多关注孩子,少关注手机。用心理解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