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只读了开始一点,就觉得是本好书,有强烈的兴趣想要继续读下去,《影响力》就是这种书,而且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常翻。
这是一本对销售中的常见手段用社会心理学进行分析的书。美国人的实验心理学非常强大,文中的每一个例子,每种理论都有实验数据支撑,作者甚至亲自应聘一些岗位,深入到那些总能让人顺从的行家,如销售人员,广告商等人的世界里去观察。人心再复杂,有些道理也是相同的。书中精炼出了社会心理学最基本的六种原则,也被称为六种影响力武器:互惠,社会认同,承诺和一致,喜好,权威,稀缺。无论是商家,政客还是身边的人,都会利用这些影响力武器让人们顺从,而人们常常无意识地被说服。书中揭示了人类某些类似于动物的行为模式,其背后是一套由社会因素所产生的心理模式决定的,这些原则运用的广泛程度远比预想的要多的多。
就标题而言,是一些人人都知道的道理,但如果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可能大部分人该被忽悠还被忽悠。作者通过大量严谨丰富的实验,对很多日常生活中不被注意的细节都揭露出来,并合理分析,每一个观点都让人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看完之后让人有了全新的视角。
每个原则都由心理基础,案例,应用,对策几部分构成,书前的思维导图让整本书脉络更加清晰。书中最有用的是每个原则最后的“对策”部分,很实用。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悄悄的控制着我们,我们却不得而知,而作者一语点醒。
我喜欢心理学,是因为心理学使用的分析方法,让思维仿佛具有透视能力,并且能获得魔术揭秘般的乐趣。这本书不仅适用于从事营销工作的人,即使不做销售,作为一本社会行为学和大众心理学的课外读物也是不错的,易受销售策略勾引的消费者也可以读一读。它让我们打断日常不假思索的一错再错,从过去生活和工作的缺陷中从容脱身。
此书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但所述内容至今适用,读起来依旧发人深省,不愧为经典。读完《影响力》,对作者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深表佩服。知道常识不难,难的是把零碎的常识提炼出一套系统的理论。本书是本心理学经典,却被解读包装为营销销售的著作,各种理论技巧早已被各种房产中介,汽车推销及传销人员运用的滚瓜烂熟,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已经对其有所抵抗,但是我们依旧会不时地掉入消费陷阱中。看案例最爽了,故事比说教有用,因为读故事的时候人们能感同身受。书中的许多陷阱我都中过招,看的时候总在感叹,如果自己早点看到这本书,对商家的许多套路以及消费者当时的心理状态就能知晓,也许就能少掉许多坑。难以想象,这是30多年前的书啊。
看的时候常常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身边的许多大事小情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很多现象我们习以为常,若深入推敲确实潜藏规律。既然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我们也必然会消费,会出行,会和他人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会碰到各类状况。因人不像机器,人拥有情感,所以不可避免会存在人性的弱点,如何识透现象背后的原理,自身又能够理智的加以发挥运用,也是门学问。
人与人的交际之间有很多有趣的小习惯,巧妙地利用这些习惯可以促成一场高级营销,也可以使人际交往变得更为顺利。这个“技巧”是中性甚至褒义的,毕竟人与人之间追求的就是和谐友爱的相处,比如作者提到的原则4:社会认同,其实就是从众,很多案例都可发现人都有些随众的天性,但作为个体,我们该更具独立性判断力。
我对书中的观点持中立态度,不提倡不反对,认清这些道理,加强自身的免疫力才是根本。
第一遍看是琢磨怎么避免骗局,而以后再读的重点是我怎样把这些理论融会贯通的运用到生活中。是不是我也学坏了?
作者最后总结的我们大脑的进化远跟不上社会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大爆炸,人类有强大知识体系的思维是不会轻易被改变的,人类思维的最诡异的地方在于即使道理都知道,但也防不了。所以很多本能的心理反应是显得不理智,也是挺无可奈何的,想要克服也是知易行难。每个道理都懂,但是在生活工作中想熟练的使用太考验情商了。需要不断地参透,重复,内化。不愿意思考就要付出代价。
人的很多行为都是有口令和开关的,说出口令,开关自动开启。我们应该从后知后觉到现知现觉,再到先知先觉而努力奋斗,把大脑的bugs找出来,客观分析,主动控制。宁愿清醒的痛苦着而不是蒙昧的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