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老公去新奥尔良玩儿,正巧赶上了St.Patrick游行。NOLA这个以游行为著名的旅游城市,游行大街附近围得水泄不通。我俩恰好要到游行附近的一家店吃饭,在周围开车饶了大半个小时找不到停车位。当我俩把车停在一边正犹豫是不是离开去别家吃饭时,一个美国人敲了敲我们窗户问:“你们是要停车吗?我就要离开了,你们可以跟着我停我的车位。” 于是我俩千恩万谢地跟着他开了两个街区停到了他的车位。
这不是我第一次在美国感受到这种来自陌生人的善意了。学校的停车场经常停得爆满,当有人看到你在等他的车位时,他会很快开走给你空出车位;当坐在路边一脸郁闷的时候,会有人过来问你需不需要帮助;在游泳池需要跟别人共享泳道的时候,会有人说:我还不会游/游得不好/游得慢不想妨碍你,我去他们不会游的泳道那里了, enjoy your time!
记得有一年回北京,我两手提着很多东西坐地铁。离开地铁站进入一个商场的地下一层时,我前面的一个男士推开玻璃门进入商场。当我理所应当地以为他会帮我扶一下门的时候,他看都没回头看一眼直接径直而去,重重的玻璃门直接就迎面朝我砸过来差点拍到我脸上。当时的我心里各种咆哮:我墙都不扶就服你!后来才发现原来开门不看后面有没有人就径直而去的人简直...太多了。
除了扶门,其他让人郁闷的事情就更多了。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去澡堂洗澡,当有很多人在排队等着别人洗完出来的时候,我亲眼看到一个姑娘慢悠悠地洗了3遍头发打了5遍沐浴露。当然她也许不是为了拖延时间就是要洗发水护发素发膜挨个用一遍还有打5遍沐浴露的习惯,但是我还是不能理解看到十好几个人排队等着你洗完,你是怎么能做到神闲气定地在公共澡堂擦了又冲冲了又擦的。同样还是停车,我遇到过几次有人看到你在等他的车位就坐在车里不走的,等你不想等了刚一离开他就开走了。我实在不理解这种行为到底是图什么,图存在感?
不得不承认我被美国人惯坏了,以为周围的人都会礼貌而友好,所以在北京的时候我会经常失望。同样地我也承认我被美国人教育好了。当我预定了学习房间而去不了的时候,我会告诉正在找地方学习的学生说我定了房间去不了了你们可以在这个时间段用那个房间;当我电脑的电池足够用时,我会停止充电告诉旁边需要的人说我不需要充了你可以用那个插座;当我需要跟他人共享一张桌子的时候,我会问一下我是否可以坐在这里而不是直接就过去坐。这么多次了还没有遇到过被拒绝的情况。
并不是说外国人素质都高。在美国东岸玩儿的时候发现那里的人大都有些冷漠,但是我也没有被纽约的某扇玻璃门撞脸的记忆。在美国中部大农村的时候,也会有人不礼貌地质疑为什么我没有宗教信仰,但是更多有宗教信仰的人从来不会跟我讨论宗教我们依然是好朋友。在一个地方生活总能碰到素质有限的人,但是如果一个环境里很少遇到善意的陌生人,是这个环境太冷漠,还是我对别人的要求太高了呢?
我们这代人都已经长大,很多人也结婚生子,希望从我们这代开始是会“扶门”的一代人,是会对陌生人礼貌而友善的一代人,而不是在我们理所应当地做自己的时候,被不知不觉地贴上了“rude” 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