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的基本释义就是指到集市上去做买卖或玩耍,详细释义就是指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及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俗称“赶集”,在我们这也叫“跟集”。童年熟悉的歌谣:“一四七吃屁去(qi),二五八啃西瓜,三六九当街(gai)走。”(备注拼音是方言读音)依旧记得,只是那种赶集的味道再也找不到,赶集快乐的日子再也回不去。
儿时的家乡在一个偏僻的地方,出了家门外所有的地方都称之为远方,因为那时只要出了家门想去任何地方,都要翻山越岭。路途遥远的让人坐一次车,感觉五脏六腑都快被颠出口来。但只要是去赶集就算五脏六腑真被颠出来也会义无返顾地去。
记得那时的集市不大,一座乡里的一条街,一到赶集日,周围十几个村子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让平时空旷的街道顿时变得拥挤热闹起来。
车声,喇叭声,羊叫声,鸡叫声,人的吵闹声是记忆里赶集时最美妙的旋律了。那时的交通工具蹦蹦车(农用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离集市再近一点的村子,村民们会有赶着驴车来赶集的。
集市上没有如今搞活动的音乐声和吆喝声,那时人们赶集去都是为了置办生活用品,应有的常用商品也会沿街分布在固定的位置。一般村里人赶集先去的都是街道最北头,那里专门是羊贩子们待的地方。村民们都是到那先把从家里拉来的羊或鸡,还有羊皮卖掉了,才能拿着钱去置办其它东西。卖羊时记忆最深的就是当时父辈们砍价的方式,他们不会说出口,都是双方掀开其中一个人的衣服角,两个人的手放在心里,用手指头来砍价。一般都会有一个中间人,一会与羊贩子在衣角下握手指,一会与卖羊者再握手指头,都是在衣角下,不让别人看到,一来二去双方都表示同意接受这个价格,这桩生意就算成了。
对于这种砍价方式直到现在我还好奇,像是刻在记忆里一样,就跟他们在衣角下究竟用手指头如何握来握去算账的一样,至今还是一个谜。因为赶我懂事的时候就离开了那时的故乡,现在的远方。也就再也没见过那种砍价的方式。
而赶集对于那时我的喜悦也就在于卖完羊之后,因为卖完羊家里人就可以给我买好吃的了,所以每次卖羊时我除了对砍价方式的好奇,就是对赶紧卖完羊的期待。
记忆里那时好吃的除了当时一毛钱的冰棍,就是能吃碗凉皮或下馆子吃碗面。那时的凉皮一碗两元,总感觉量也比现在多,可在那时还感觉总吃不够。面一碗五块,不同于现在的是没有小菜,也没有擦嘴纸,面的量大肉也多,餐桌上的蒜随便吃。而凉皮和面的味道是那时最幸福的味道。
其实这一切如今都有,甚至比当时还好,只是那种赶集的快乐和记忆里所有食物的味道都在回不去也尝不到。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依然有集市,只是都分开了。有专门的牛羊市场、建材市场、粮油市场等,当时的小餐馆也被各大商场里的快餐店代替,吃的食物也比原来丰富了几百倍,但匆忙中有几个人又记住了这些食物的味道?
人类都在努力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可便捷的交通没有了当时车马出行的喜悦,方便的购物环境也没有了当时传统购物的乐趣,丰富的食品再也激不起味蕾的享受。而看似幸福的一切却没有那时的幸福让人感觉更充实和满足。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我们也应该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但在追逐理想生活的同时,我们在不断的遗失着最初的那份纯真和美好。
好的生活固然好,但我们追逐好的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让家人快乐幸福,而如今还有多少人能感受到那最初幸福的味道?
如今城市灯火通明,照亮了整个世界,但梦想却在这里迷茫;那时烛光照不亮一间屋子,但梦想却像长了翅膀,白天在山头河边歌唱,晚上呈现在孩子熟睡中的笑容上。
我们都远离了最初的故乡,如今在不同的城市努力奋斗,像赶集的人每天在城市的拥挤中,来来回回为生活奔波,为梦想拼搏。
拥挤依旧,奔波不止,只是希望每个在外努力的人都别忘了最初的故乡,最初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