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讲,本文属于付费内容。意思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我很坏的,永远也不会改的。”
二零一七年,这话出现在我的个性签名。大概是出自某个不知名作家或某知名作家的某部作品。我很受用,就拿来用了。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很多话我都是先说完,先说痛快,然后才会后知后觉去反思。而事实证明,我是直觉直通观念的。也就是说,我可能丝毫没有概念,就先有了观念。也就是有自己的一个视角、观点、信念,背后是独特的审美和独特的思考路径。且不为人知。我当然也不知道。
不过,后来慢慢琢磨出了一点意味。
就拿这句话来说,可能是无比寻常的一句话,可能代表是某种“优越”或“自恋”或“叛逆”或“倔强”。想到当时的年纪,我也才二十岁出头。我真的懂什么叫“坏”还是真的认可什么“改”吗?
那时,大概个体还没塑造完成呢!我是说,个体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大家所认为的“三观”尚且不全的时候,我可能思考什么,又能得出些什么观念来呢?
然而,这话时隔多年后再去看,却有了一番不同的意味:
我无法自证自己是“好”的,包括任何活着的人可能都无法自证这一点。而承认自己“坏”则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偶尔的“小坏”无关痛痒,即使真的“坏”似乎我也说过了,不过这事通常不会发生。再就是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教育”,你觉得好,那你去做就好了,你请自便。换句话说就是,别把时间浪费在我这儿。别忘了还有后半句,意思是“我知道我坏,但我不会改的”。如果你还要“继续”,那就是你不懂事了。没听过“朽木不可雕”吗?……这些都是心里话。
如今,倒有了一番新的见解。挺惊奇的。依旧是后知后觉。
一朋友向我倾诉她的恋爱往事。然后不停地说感觉自己很蠢。意思很明显,被欺骗而不自知。话说,被欺骗不就是有心算无心吗?这和蠢不蠢有什么关系?就像很多人说“被骗是因为贪”,实际上,人家的职业就是骗子,他会管你是谁就因此不骗你吗?别逗了。同样的有心算无心,不过目的不同罢了。
换句话说,你所信的有多少是真的如此呢?这种事多稀罕啊!别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可行?诚然,信仰自有信仰的作用(效用),且也只限于此,仅此而已。话说,之所以信难道不是因为你并不确定它是否事实,继而你需要、想要、忍不住,想要抓住点什么。如果它是事实需要你去相信它吗?如果真是事实,你多半连信或怀疑的念头都不会生起吧?
毕竟,爱情是盲目的。盲目倒不是说你就真的看不见,只不过你不愿去看,不去看,自动忽略。只是暂时蒙蔽了你的眼睛,你被当时的眼前的以及主观的感受的感性的种种冲昏了头脑,失去了理智、清醒、判断,继而没了判断力,只好听之任之,只好随着内心动荡摇摆。像一艘没有方向和目的的船,一次次想问想提想明确自己的意图,可风浪太大,听不见,听不清,直到你驶向自己的方向和目标,靠岸后清醒,回头,故人不知何时因何缘故已下船去。这时,你想回头去找,去找回那故人,找回那难得(漂泊、孤寂)的慰藉,大海茫茫,如何寻觅呢?也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你终日寻觅,终于得见他,可与之一起的是,他已然上了别人的船。或者说,早在之前他就不在了。只不过你的心在那儿,心欺骗了你,你的爱欺骗了你。后知后觉,还抱怨自己傻?那是真傻!
别忘了,你只是艘船,靠岸是你的归宿。如果终日漂泊,先散的只会是你。他是旅客,过客,他是随时可上可下的无数船追逐的对象。前提是他遇到的都是如你这般无主的船。
可是,船啊,你有帆,你有船桨,你可以去到任何自己想去到的地方。
再回到最初的那句话,也就是我的新的感悟。
眼看着她对自己的愚蠢耿耿于怀,实在不忍心,脱口而出:反正我是从来不会怪自己的。万一我是错的呢?我是说,如果我怪自己的内容是错的呢?就像在对的人眼里错也是对,恰恰是这错才给了对方靠近自己的机会。这对别人来说是对的,那自己就是对的,然后结果走向对的,这就是“善”,就是“好”的。至于“错的人”谁爱管谁去管呗。我很坏的,永远也不会改的。意思是,我反正没打算改什么,就算改也必定不会是为了某人,就算是因为某人,不好意思,我改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有了新的打算。就这么简单。
就像最近听到的一句话:“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
我拿这话问朋友,朋友的回答是:“很多时候给建议和教育80%不会被采纳。”
我继续问:“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换作往常,我大概会说,“我有点不同的见解”。但最近,我习惯于不认可不否认,然后继续往下问。
是的,问题如果是唯一答,那就不需要讨论和交流了。这简直是在说,你不懂常识吗(我确实不懂)?,你是无知吗(我确实是)?你是蠢吗(我也蠢)?
但不给对方问出这“问题”的机会,那就可以继续(当然,可能依旧是我认为的可以、可以继续)。诚然,我太聒噪了。
显然,不知出何原因,朋友止住话题,问我怎么看。
我并没有选择直接回应,而是分享了一个观念。这个观念讲的是:“一般人认为我们越是帮助一个人,对方肯定心里越是感激。但是心理学研究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你越是过多的帮助一个人,对方在感激你的同时,在潜意识里,会激发一丝不易察觉的恨意,甚至在将来会冷淡、嫌弃、甚至攻击你。
这是因为我们人类,天生会追求优越感和平等,而在一个人欠下你莫大的恩情之后,这个人内心深处的平等感不会被满足,被自己压抑后,就会有潜在的极度和仇恨。过多的恩情,难以还了,心里就会被道德压抑的仇恨。”
我答的是:平等意识。
我说,这和被教育的语境有关,说白了是,你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的时候,这时候不管你说得再对都是二次伤害,或本没有伤害,伤害却是因你而起。
传统文化里的东西就是怕犯错,怕错,怕被别人指出错,更怕错了还被指出且还要纠正你。因为古来都是圣贤为尊,而谁真正发自内心认为自己是普通人呢?破坏掉了这层衣服。就像皇帝的新装。大人都懂,而小孩子才天真。
所以,成年人的世界,只筛选,不教育。
当然,你依旧可以选择“教育”,无非是以身教,以言教。然而,对于“受害者”而言,他始终能够分得清“你是你,我是我”,于是就变成了:你是为了证明什么而证明什么,而不是真的经历过。换句话说就是,我并不是你。
这还能怎么“教育”呢?教育是带来改变的,是需要行动的,是需要参与其中的,是得自己愿意去主动改变的,是有触动点的。但就像昨天朋友说的:“你如果不改的话,我也不想再联系你了。这不是正常长久生活的态度。这样的状态不行的。如果自己的状态是这样的,是不好的,没有人敢帮你的。”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没得救了,那我何苦再浪费精力呢?如果你真的蠢,那就蠢呗,我不是也不会跟着你一起蠢。如果你真的无药可救,那就无药可救,与我无关。说白了是,我不爱你,我也不是非得爱你不可,我还可以,也恰恰是我还可以,那就意味着希望和可能性。
意思是,总有什么是我可以做的吧。我是说,无论是“天生我材必有用”,还是说,“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财富”,又或“我很坏的,永远不会改的”。如果你不理解,那只因你不了解我的过去,至于理解,我不奢求。
那么,好,自己要坚强啊!
而这也恰恰是我想对自己说的。如果你打算不接受任何的教育,只愿筛选,我相信你最终可能只有一个发现,毫不意外的发现,那就是:你终会与自己相遇,无论是善变的自己,还是反复的自己,你终会认识自己。
当然,这是一种悲哀的发现,却也是自己重新开始的“契机”。用句文艺圈的话说就是:“如果你没有自己,那么,你写的任何‘东西’都不过是为别人而写或是替别人而写。”(不好意思,这句话是原创。)
就像我无法接受:
对于创作者而言,“很喜欢你说的每句话,但发现每句话都是别人的”,这简直是梦魇。意思是,你对我连一句“真心话”都没有。作为读者,这实在是耻辱。尤其是我还那么喜欢你,这让我觉得“恶心”,恶心我自己,恶心我的喜欢,更恶心你的行为。创作者,原创难道不是理所当然?
即使实在想引用,大可以以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理解的意。就像木心所言:“原话记不真切了。我是惯用自以为达意的方式重述。”最好是这样……
懂了吗?谁说的,引用的,符号记得标注。实在不行,那就多说自己的话,说真心话。尽管它是大冒险,但对于喜欢你的,他会是莫大幸福,只因那是你而不是其它任何人或任何表达。
好的东西历来不缺。好的行为历来不少。好的事情历来不鲜。但只彼此之间,只你与我,我只会说一句:无缘不识,不期而遇!
是的,依旧是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