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齐乐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安全感的建立非常重要。然而,每个孩子都会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产生焦虑和不安全感,可是,你知道这些不安全感的来源吗?你知道如何沟通才能有效化解孩子的焦虑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两种常见的焦虑来源,极其化解方式。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经常会听到一个词--“分离焦虑症”。是的,讲的就是孩子在跟父母分离的时候,会产生焦虑和担忧,因为孩子最大的恐惧就是父母抛弃他,不再爱他。 而有的父母经常对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怎样怎样,我就走了,不管你了!”殊不知,这些不经意间说出的话,会让孩子产生深深地焦虑。所以,不要在任何情况下说出抛弃孩子的话,哪怕是开玩笑的方式,也足以让孩子产生很大的不安全感。
那么如果真的要面对跟孩子的分离,家长应该如何沟通呢?
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非常指的借鉴。
一位妈妈生病了,要去住院动手术,面对将要到来的分离,我们来看,她是如何跟三岁的女儿沟通的。显然,直接跟一个三岁的孩子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过一段时间就会回来。”这种话,她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件事情。这位妈妈聪明地想了一个办法,她对女儿说:我们来玩“妈妈去医院的游戏吧”。于是,她拿出一些布娃娃,分别代表家人、医生、护士,妈妈边用娃娃表演,边说:“妈妈要去医院治病,妈妈不会回家。咦?妈妈不回家,那妈妈到哪儿去了?哦,妈妈不在家里,不在卧室、不在厨房、也不在客厅。原来妈妈在医院里治病呢。宝宝焦急地哭起来,我要妈妈回家,我要妈妈。可是妈妈在医院里治病,妈妈非常爱宝宝,每天都很想念宝宝,宝宝也很想念妈妈,然后妈妈病好了,回家了,宝宝非常高兴,拥抱着亲吻妈妈。” 母女俩每天都会表演一遍这个游戏,而女儿也对妈妈去医院这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妈妈非常爱我,妈妈病好了就会回来的。”直到妈妈真的要离开那天,两个人又玩了一次游戏,三岁的女儿已经从游戏里得知,这只是一个短暂的离别,妈妈病好了以后就会回来,所以女儿没有产生太大的情绪波动。而这位妈妈,除了用游戏给孩子做心理建设外,还专门录好了睡前故事,让孩子听着自己的声音入睡,同时还在床头放了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让孩子想妈妈的时候,能够感觉到妈妈的爱始终在她身边。
这位妈妈用跟孩子玩耍时的语言,与孩子产生心灵交流,聪明地化解了分离焦虑,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我们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跟他沟通,更能贴近跟孩子的亲密感,有效化解焦虑。
还有一点,就是孩子会觉得不被信任,或者是家长不耐烦,给他带来焦虑。比如,
一个两岁的孩子在学习穿衣服、穿鞋子等新技能时,你可能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怎么可能自己完成呢?于是边帮忙,边说:”宝宝还小,自己穿不上,来,妈妈帮你。”或者再就是不耐烦地说:“快点哦,我上班要迟到了,赶快过来我帮你穿上。”其实对于两岁多的孩子,已经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而这两种沟通方式,都映射出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不耐烦,这会激发孩子内心的不满、愤怒和焦虑。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沟通呢?这个时候,不要一味地催促和不耐烦,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客观评价这些事情,保持耐心。你可以说:“噢,宝宝自己要穿外套是吗?是的,穿外套是有点难,不过宝宝可以慢慢穿。”然后,你在一旁耐心地等待。这样的沟通,对孩子是有帮助的,既没有催促也没有不耐烦,而是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深你和孩子的亲密感。因为孩子在慢慢长大,他需要你耐心地给予体验和努力的机会,这样才能减少焦虑,增强自信心。
所以,育儿路上,家长任重而道远,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是一件需要智慧和耐心的事情,当孩子焦虑,产生不安全感时,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