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人》:在先贤传记中触摸生命的温度与力量

一直以来,我都特别喜欢看人物传记。只因觉得人物传记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它能打开时光尘封之门,让我通过一张张带着墨香的书页,跨越时空,去感受它们曾经真实存在的生命温度,看他们在时代浪潮中浮沉,于困境里坚守初心,仿佛自己也跟着走过一程。

而张冠生的这本《九人》里,竟然记录九位先贤的精彩人生,这让我着实有点小惊喜。

张冠生,民盟中央巡视员,曾为《乡土中国》的作者费孝通先生做过十多年助手。他在《求是》、《读书》、《东方》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著有《乡土先知》、《知道》等书。

在《九人》一书中,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温润的笔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大门。

这部聚焦于张君劢、陶行知、胡愈之、潘光旦等九位博雅君子的群体传记,并非简单的人物生平罗列,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心梳理,试图在价值多元的当下,为散落的历史星光定位坐标,搭建一座“纸上先贤祠”。

书中选取的人物横跨政学两界,既有“中华民国宪法之父”张君劢这样的宪政先驱,也有陶行知这样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为信念的教育革新者;既有胡愈之在文化与政治交织中的真理探求,也有徐铸成“心急火燎似的想写点什么”的报人赤忱。

与传统传记不同的是,《九人》更注重挖掘人物的生命意趣与精神气质。柳亚子“顾盼不群,令小儒咋舌”的风骨,潘光旦“视民如伤”的人文关怀,沈昌文在出版界“偷天火”的勇气,皆在作者质朴的笔触下跃然纸上。这种多维度的刻画,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冰冷符号,更是一群人性丰沛、才情特出的鲜活个体。

张冠生谦称:这本书并非“经国之大作”,而是他的“个人课业”,只为日常生活添点意思,也为将来愿意有点出息,有点意思的后人留点薪火,留下人文标本。

可当我看过《九人》之后,却觉得它是一部兼具史料价值与人文温度的佳作。在这个需要重新定义知识分子角色的时代,这本书提醒我们: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如书中人物般,既有“为天地立心”的学术追求,也有“为生民立命”的家国情怀,更要有“为往圣继绝学”的历史担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