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您觉得自己是自由的吗?谈谈您对“即使明天走向绞刑架,今天我也要种下我的葡萄树”的理解。
今天,老师推荐了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手头没有,不知道怎么完成今天的作业。后来看到丁金波同学在群里分享了电子版读书的方式,我才醒悟过来,我不是也用微信读书的么,可以先读电子版,虽然眼睛会比较累,但时间紧急,只好这样了。
到晚上九点,还有四分之一没有读完,我看了看目录,后边主要是弗兰克尔创造的“意义疗法”的一些内容,再一个,看完了也太晚了,还是先写作业。
先说说自由。大多数时候,我觉得自己是自由的,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自己的爱好也能兼顾。只有极少数时候,经常是一闪念,我觉得自己是不自由的,不得不做不想做的事情,所以自己还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可是,比较起集中营的人,我又是何等的自由啊。
看书过程中,我截屏了好多页,在此摘录一些。
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
“只要我们拥有自主选择如何应对处境的自由,我们就不会一无所有。”
集中营生活极其艰难,看这一段:
如果工头不讨厌的话,人们就一遍遍地询问时间,用没戴手套冻僵了的手摸摸上衣口袋里的面包,先轻轻地敲一下,然后掰一点放到嘴里吃,最后用仅有的意志力把剩下的面包塞进口袋,暗暗发誓一定要坚持到下午。
连把面包塞进口袋都需要意志力的人,他们的身体是有多么的羸弱。在这种艰难的情境下,仍能对生命活下去赋予意义,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顺境会享受,逆境要接受,绝境能承受。集中营的生活可以说是遭遇绝境。
时间上,人会痛切地感受到集中营生活的无期;空间上,则是监狱活动范围的逼仄。铁丝网外面的一切都那么遥不可及,那么不真实。外面的人和事对犯人有一种鬼魅般的影响。
文章中还有一句话挺打动我,“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之前说过,只有人这个特殊物种活在痛苦中,因为我们要么活在过去,要么活在未来,就是很难让自己活在当下。看到这句话,我很庆幸自己生而为人,因为我能将目光移向未来。通过给未来的生活赋予意义,我就有了在艰难困苦中继续活下去的信念和勇气。用书上的原话说,那就是“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
有人会绝望,弗兰克尔说
“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想与说,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
这就是说,人活着就有责任完成自己的任务。
一旦他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那他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即便是在集中营,仍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下面这段:
我记得有一天,一个监工悄悄给了我一片面包,那一定是他从早饭中省下来的。当时我感动得热泪盈眶,不只是因为一块面包,他所给我的还有一份人性,跟礼物相伴的是他温暖的话语和仁慈的表情。
这更加说明了无论在何时何地,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仍然取决于他自己内心的决定,而不单单取决于集中营生活的影响。
再来说说我对“即使明天走向绞刑架,今天我也要种下我的葡萄树”的理解。
知道了明天的归宿,但今天的我还活着,至少今天我是与我的葡萄树同在,即便明天我走向绞刑架,葡萄树仍然会继续生长,从枝叶繁茂到结出累累硕果,自有后来人会享受到这些果实。
正如中国的古语“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弗兰克尔的经历及其著作就是他栽树的过程。而在他逝世之后,我们仍能通过文字了解到我们未曾涉猎的区域,从而扩大化自己的意识层面,这不就是给后人乘凉么。
感谢弗兰克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