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次优势辅导让我终于写了这篇搁置了很久的文章。
在我所遇到的优势辅导中,几乎是90%以上的人之所以要测试自己的才干,是因为当下他们站在了职业选择的十字路口,想要通过测试结论拿到直接的答案,希望答案可以告诉自己到底适合什么工作。
然而,优势测评报告里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它无法告诉我们A、B、C工作适合,E、F、G不适合,听起来似乎很遗憾呐。没有答案,那测试来干嘛?!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上学时我就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所谓爱好其实也挺业余,仅限于看看心灵鸡汤类的文章,听电台里的案例学着破解,玩一些小心灵测试,也无比相信星座。所以毕业后我也一本正经的给自己做了360度无死角的测评,几乎把市面上可以找到的关于职业发展和规划有关的免费测评全做了一遍,挑选了一份看起来最专业的打印了出来,看了又看(具体做的是什么测试已经忘了)。
然后呢?我并没有按照报告的结论去做选择。
第一:许多岗位对我而言太抽象,我根本无法仅仅通过名称就知道那是什么,比较无感。
第二:报告对应的职业在网络时代已经是显得陈旧(例如:木匠),有些甚至离现实生活太过遥远(例如:政治演说家),心理默默的对这个工具打上标签“落伍”、“不实用”。
第三:报告结论所使用的语言当时在我看来比较极端典型,大部分人并没有那么显著的特点。(当时的我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谓的倾向性,其实如果只是得出倾向性对自己的使用还是有帮助的)
第四:报告提供了结论,但没有教我如何更好的深入挖掘自己和自我完善,贪心的我当时想要的是渔和鱼兼得。
当把这个过程仔细回顾的时候,我自己都感到很惊讶,十几年前遇到的问题到今天依然在很多职业选择的场景下存在。
1、我们确实无法通过一个岗位名称做出选择,不同公司虽是一样的岗位名称而岗位职责差异却很大,所以生涯规划师也会建议让大家去招聘网站找一找你意向的岗位,看看岗位的描述,通过具体的工作来判断是否和自己想的一样。
2、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远超过去几百年,如果不能透过岗位知道背后的所需的才干、技能,如何能够做出一劳永逸的选择。知道自己有哪些可迁移到新领域的能力很重要。
3、归类性质的测试报告是一种快速识人的手段,借助一个简单的工具加速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过程,可以获得大致的轮廓,好像乐嘉的色彩心理学。可是大部分人并不是典型代表,40%的红+30%的蓝+20%的绿+10%的黄是什么行为特质?难以从太“经典”的案例中得到借鉴便陷入了无用的感知。
如果是笼统的表达,又常常陷入另一种“准而无用”的情况,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4、比起要一份结果,我们更需要的是做职场选择的能力。选择的能力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知道对方要什么,二是知道自己有什么。只是告诉了答案的报告,并没有解决我想要了解自己的需求。
一份职业选择包括很多因素,没有任何一份报告可以代替我和你得出结论,事业的甜蜜点是聚合了你的热情、天赋、资本、价值,这四个圆圈的交集,才是理想事业的所在。而这个甜蜜点的聚合中,真正难的是了解自己。
无论是刚进入社会,在选择职业方向上完全迷茫的毕业生;还是在职场摸爬滚打多年失去了内在动力,感到内耗和幸福感缺失的职场老手。终究逃不过要给“自己”一个交代,开心或失落,焦灼或轻盈,那点情绪自己难道不清楚吗?只是没有足够珍视自我,静下来给内在的自己足够的关照而已。
测试报告可以帮你找到理想工作吗?
能,只是不是直接给答案的方式。
找我做优势辅导想要通过报告来选择工作的,我都会告诉他,优势测评是帮助你发现自己的长处,是认识自我的一个手段和工具,是从长板出发的个性化报告,这当然对你认识自己,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很有帮助,但它真的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我,也不会。
这个工具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我终于学会了自我欣赏,知道自己能够拥有什么、把握什么,也知道了如何识别人之间的差异,如何利用这种不同创造优势,如何利用这个不同建立更好的沟通、协作,减少摩擦。
若你更懂自己,便会减少内耗,在选择中,你看别人和看自己都将更加清晰。
未来不是我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我来选择,要不要让这份职业经历进入我的生命。
【系列阅读推荐】
认识天赋系列(03):盖洛普四大优势领域(含34项天赋才干主题词)
[方法|如何进行自我状态评估?]
(https://www.jianshu.com/p/6e164abe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