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三周岁了,陆陆续续的给他买的和借的童书绘本没有上千本也有大几百本了。
每次绘本到手以后,我都会迫不及待的去翻看,看的津津有味。
童书一定是孩子看的吗?未必。有时候家长更需要去看,去读,去品。所以,现在都说和孩子共读而非给孩子读书。
比如《我的大喊大叫的一天!》这本书。里面没有什么说教式的文字,也没有上帝视角的评判,就是简单的记录这里面小主人公每天大喊大叫的事情。很日常,或许这才是更接近每个家庭里的小怪兽的真实状态。但今天大喊大叫又怎样,但对他们而言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呀,明天的心情或许就是美美的了。每次我自己的小怪兽大喊大叫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就会给自己莫大的安慰,不要期望孩子每天都是很乖巧,也不要拿别人家乖孩子去做对比,他们这个阶段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这是很正常的。读童书,会让你更了解孩子,拓宽了你的包容度,这对我跟孩子都是一种益处。
再比如《最特别的星星》、《不会唱歌的小鸟》、《小黑鱼》这几本书,无论是缺了一角的星星、唱歌被其他小鸟嘲笑的伊格尔、还是天生与他人颜色不同的小黑鱼,他们似乎都是不被群体所接纳的一员,但有时是自己内心的自卑所引起的。就像那个缺了一角的星星,很多人都在帮助他飞上天空,但都失败了,最后男孩把头顶的帽子给了他替代了那个角,他就飞上了天空,不是飞不起来,而是他的心太重了。有时,我们失败,是不是不是我们能力不足,而是缺乏自信?总怀着一份乐观而积极的心态,我们做起事来会不会也更轻松?虽然这三本书都是跟自信有关的,但偏向却又有不同。《不会唱歌的小鸟》里的主人公是喜欢唱歌却被周围人嘲笑,直到找到志同道合的另外的一只鸟,从此开启了两个人愉快的路途。这本书则是关于你喜欢的东西,你自己做不好,又或者不被认可怎么办?是否要坚持?给人以一种温暖的回答。《小黑鱼》则是从开始的独特而不合群,到这种独特为他躲避了很多灾难,最后到想出办法带领整个鱼群战胜大鱼的一个成长过程。这几本书都是文字很少,但你从绘画上能感觉到那种很温暖的力量,告诉我们,无论你是谁,都要勇敢做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不要在意外界的眼光。如果你缺乏自信,这几本书真的很治愈。
成功的童书,它的读者从来都是双向的。譬如《我的妈妈》、《我的爸爸》这两本书。虽然,前面都是天马行空的比喻,譬如:“我的妈妈像沙发一样柔软”、“我的爸爸像房子一样高”……,但最后一页会说,“我爱我的妈妈!但你知道吗?妈妈也爱我!”、“我爱我的爸爸!但你知道吗?爸爸也爱我!”,让你知道,其实孩子是有多爱你啊!要比你想象的还要爱!而且你也告诉了孩子,你也爱他。难道这些不是世间最治愈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