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放长假,我都害怕一件事情,就是别人问我去哪里玩了,因为事实是我一般都没有出去旅游。
笑来老师说,他是一个宁愿在家看书学习也不愿意出去旅游的人,理由是旅游最多能遇到好心人,但看书能认识聪明人。
或许我现在没这个资格跟他说一样的话,但就我目前状态而言,确实打心底认为出去反而比宅在家里要浪费时间。
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根据我过去有过几次的所谓旅游经验,没有任何一次让我产生了“这趟来得超值”的体验,所有的见行似乎都是预先有心理准备的,没有畅快淋漓的心灵感受,还徒增了不少肉体的劳累。
或许是我对风景的美好感受“阈值”太高?又或者是当下的我难以放开心情来拥抱自然?具体原因可能都有。
但更重要的在于第二点,我有过无数次阅读的畅快体验!
当一个人待在安静的空间,全身心投入到那些由某个遥远的时间与空间的有趣的灵魂所记录下来的一行行文字当中时,我总能探索到无数让我兴奋令我愉悦的之前对我而言未知的存在,它们有的满足了我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有的给予我积极面对生活的信念,有的能直接解决我的工作生活困惑,有的让我反思自己固有的底层观念,有的则丰富了我奇妙的生命体验。。。。。。
如果说旅行的本质意义在于心灵的体验,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选择了宅反而是一个更听从内心的做法,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害怕回答朋友们那个简单的“去哪里玩儿了”的原因,不在于这个问题表面本身,根本上是因为在这个大多数人都认为旅行就是休假的最好打开方式的氛围下,我不易简单的通过几句回复来说明:我不是不喜欢外出旅游,我只是太在乎自己的内心体验!
既然如此,那正好学习下笑来老师,用这七天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认识自己。
事实上在放假之前我就在做计划了,总体上都完成了。
下面对这七天的学习与工作做个简要总结与记录。
一,
学习得到上梁毅然的职业规划课程——《怎样找准你的职业路线》。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尽管自己花了不少时间在认识自我上,但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还是不太明确。所以正好利用这几天借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
梁老师这门课比较系统,讲了认识自己的优势,了解职场需要的技能,找到自己当前职业阶段最需要提升的职场技能,怎样识别好工作,以及如何增加与好工作相遇的机会五大方面的知识。
1.在职场上要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工作能事半功倍。认识自己有:自我洞察、别人眼中的你、职业测评这3个工具。
我专门花时间花金钱去做了几个职业评测。[盖洛普优势识别器]对我的评测出的五个优势主题是:回顾,包容,竞争,理念,成就。[MBTI性格测试]结果为INTJ(内向+直觉+思考+判断),专家型。[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结果,我的的霍兰德代码最有可能是IRA (调研20.5%+实际15.9%+艺术15.9%)。
所以总结下现阶段我的性格可能更适合向专家顾问型人才发展。
(我一直认为人的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认识自己也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就暂时记录下这次借助工具的认识结果,让成长有迹可循。)
2.对于职场上老师提出一个能力库的概念,分为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思维决策,领导能力四大维度,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层级对这四个维度有不同的要求。
3.根据自己所在岗位或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优势技能与短板分析出那些需要提升的关键能力,然后着重培养,刻字练习。特别要注意不要让自己的短板成为职业发展的限制。
4.对于找工作,不能到了换工作时才被动的找,要时刻保持信息输入,对趋势保持基本敏感,建立有价值的人脉。对于心仪的工作,要做充分的前期摸底和调研,明确跟目标之间的差距。在对offer做选择时,主要的应该衡量其对自己的成长价值。
5.不仅要会找机会,更要懂得让机会自己找上门来。要做到,在工作中,注意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独特性,有“作品意识”;在社交场合,比如社群的线下聚会,要多分享信息,敢于打开自己;在网络上,保持输出,相信积累的效应。最后,学会阶段性的写“个人产品说明书”,就像是一份高级的个人简历,把它放在该放的位置,好机会才能更快的找向自己。
二,
金融学专栏《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
本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公司治理的。
1.公司治理不同于公司管理。前者是一套协调各方利益,进行权力制衡的机制设计。而后者是建立在前者之上,一套使机构能正常经营运行的规则。
公司治理很重要,不仅会影响到公司的价值,还决定一个公司是否能基业长青。
2.公司治理问题的根源其实是经典的委托代理问题。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带来的利益冲突。
公司治理问题无法通过事先合同的方式解决,因为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所以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合同只能是不完全契约,无法对管理层形成有效的约束。
公司治理机制分为外部治理机制和内部治理机制两大类。其中外部有市场压力(兼并收购)与声誉机制(职业经理人市场),和监管(信息披露制度)。
3.由于行业内外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较容易发生损人利己的行为,这类问题被称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公司治理中常见的问题。越难识别越难监管的行业和产品,越容易产生道德风险,比如食品行业。
道德风险不可能完全消失,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套事前预防和事后惩罚的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这个问题。
4.道德风险问题中有一种典型的问题——大股东掏空。
大股东掏空是指,大股东利用自己的经营权和控制权,转移或占用上市公司的财产,侵蚀中小股东的利息。(乐视贾跃亭)
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内部,公司的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的治理好坏呈N形关系。二是外部,市场环境不健康,法律制度不完善。
总结:解决两权分离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既要在公司内部进行协同和制衡,也要在外部从监管和法律层面给出解决方案。
三,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之“张力如何变成行动力”
张力也就是行为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指“我不要这样颓废”的抽象概念或是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指具体要完成的事情。
我们时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内疚的时候,自然就会下决心或者做计划。下了决心以后,自我感觉好了一些,感觉一好,张力自然就释放了。于是,行动的动力反而减少了。
比如买了好多书却从来不去读,买了好多课程也不去学习。
这是因为:
大脑分不清什么是计划和决心,什么是真正的行动。有时候就因为我们下了决心,做了计划,大脑就会误以为我们已经做过了,行动的张力就被消减了。
我时常都有一种感受,买书下单的时候内心就立刻从焦虑转变为愉悦了。可见,买书的时候我的大脑就在幻想我看完书以后的各种收获,于是这个张力也就释放了,自然也就缺乏了行动力。
解决办法是——心理对照法
在对未来进行乐观幻想的同时,也想象一下实现愿望的障碍在哪里。
这样就不至于让张力白白流逝掉,还可以对于预想的困难通过“如果……就”的句式给出提前的应对计划,提升行动力。
不止学习,还自愿去公司加了两天班。
之所以去加班,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1.收假回来后可能工作任务较紧,为了使之后的工作更有掌控性,在时间上做一个交换,也符合经融学的思维。
2.暂时手头上还有不少待处理的工作,不解决心理上有不爽
3.我一直喜欢安静的工作环境,工作效率高,结合前面两点,加班反而是一个既享受又超赚的方法。
最后,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在于我的一个底层观念,某种意义上,工作与生活应当是一个整体。两者也不可能完全分离,因为人不是机器,放在岗位上它就只机械的工作,放在家里,它就只会过生活。
除了以上几个整块的部分,这个国庆节的七天,我还做到了:
每天按时睡觉。相比以往节假日的放纵,显然我开始能做到自律了。
再次卸载抖音。我发现对于这个背后站着无数产品经理的APP,人的自控能力显得不堪一击。于是,我干脆选择卸载掉,放弃那不多的娱乐体验。
请父亲吃顿饭。为父亲过生日,老实讲,这是我头一回请父亲吃饭,也是头一回为他老人家过生日。
去春熙路为自己买了喜欢的衣服。从小到大,都不舍的花太多钱在自己的穿着上,淘宝购物是长久的习惯。可是毕业后自己能挣钱了,去实体店才发现贵也有贵的理由,爱自己,从对自己的形象开始!
本来只是打算做一个国庆小总结,结果却写了这么多内容,或许还是性格使然吧。
这篇文章,有总结,也有记录,有自我对话,也有学习检验,但我认为都体现了我对时间的基本态度——时间就是生命。
期待以后越来越充实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