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12月14日,江山市贺村镇,听说有集市,于是欣然前往。
在这条中心街道两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袋一袋大米,米糠,一个主人一处,有二十多处。每天吃米饭,但惭愧的竟认不得大米的优劣。于是,茫然走过。
这里有人卖绿植,一块一块,连着泥土,大大小小十多块。主人说自己是退休在家,兴趣户外山林,于是在浙闽原始丛林里寻找奇花异草,卖到东阳义乌,也卖到福建莆田。曾经在壶镇一处私家宅院,同样的这种小绿植,运了三十多箱,跟太湖石和水池一起搭配。
我发了朋友圈之后,大家对这个小木锤感兴趣。主人说是鸡翅木的树瘤,木质坚硬。这个锤子样子不错,敲敲背捶捶腿很是当用。后来20块钱替朋友收了。另外大一点的这个木段翻过来,是空心的,可以养苔藓,做个盆景的底托应该很清新。
同时,还采了几块松香。
主人说,卖这些东西,全靠缘分。有缘的人看到是宝,无缘的人看到是草。
我看了一下来来往往的人,是乡下过来采购年货的人居多,估计今天一上午,或许很难碰到悠闲的有缘人了!
但很佩服他,为自己的兴趣而活。
这是一个卖手工称的主人。一把称50块钱。主人拿下来给我看,我看到从秤钩开始,到称尾的包边,中间的刻数,都是极其精致的。
现在估计城里人,很多新一代都不知道这种称的用法了。
不知,这样的传统手艺,还能坚持多久。
这是小时候洗碗刷锅用的帚子。有很多处在卖。我没问多少钱。因为生活中的我不会用这样的工具了。尽管很环保很亲切。
可以想象这些老太太老头们,在清晨或晌午,坐在门口,一条一条劈竹子的样子。从粗到细,由少变多,成就这把均匀漂亮的帚子。
多年没见。这是小时候用过的捣衣锤子。那时候的衣服没有现在金贵细嫩,肥皂没有现在这么多泡沫,一个捣衣锤,大有用场。一只手高高扬起,另一只手翻转着衣服,一锤子下去,小水花四溅。
记得小时晚上睡觉,大桥底下,就会响起捣衣声,声音打在山上,回声响起,特别洪亮。
那是做豆腐的人家洗豆腐袋。
转悠了一圈,终于看到我可以买的东西-番薯干。
这是农户自己种的番薯,太阳晒干的番薯干,有点硬,不太甜,纯真的本味。
据说,现在很多番薯干,都是番薯磨成粉,加入糖,再加工成统一形状的番薯条或番薯饼,再机器烘干,漂亮的样子。
喝过葛根饮料,但不知葛根粉如何食用。老太太们告诉我它的药用价值,比如清热解毒之类,可惜了我,不懂。的确是真材实料的好东西。
小时候的美食,土话叫金钩梨,在水果零食并不丰富的童年,这玩意儿已经是很高大上的食物了。
我竟然没有买,也没有尝。是不想回忆这种酸涩的味道吗?
勤劳的人民总是充满了智慧。旺季吃不完的豆角,就煮熟晒成干,成了豆角干,而且包扎的这么漂亮。
这得多少功夫和时间啊?
一把豆干,把夏天藏进了冬天。
这个东西,我看着好奇,问了集市很多人,大家都不知道叫啥?有认识的,也是江山本地话,无法翻译。
大概知道是叶子像毛芋叶,又是长在水下泥土里的东西,可以做汤吃。
还是圈里的林业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是茨菇。
有知识,有力量啊!
江南的年,有包粽子,蒸糖糕的习俗。于是,粽子叶就成了热销货。
一看到这种黄绿深浅不一的粽叶,就知道是野生一张一张采集的。
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姑妈的老家,很高的山上,表姐曾经去采粽叶,然后晒干。
可惜我一直没有看到过,粽叶长在树上的样子。
这是一只野鸡。
看到很漂亮的毛的颜色。
打野鸡,也是需要耐心,时间,技术,机会。
这是草药,可惜我一种也不认得。
完全盲人。
我看到是草,人家看到是宝。
折服于这些老太太老头们。
我不知道是不是还有人买去做蓑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时,大伯就有一件蓑衣,下雨的时候,就穿着出去。
现在想着,真酷。
制作一件蓑衣,我觉的比国际大牌更金贵。
集市里,还有现磨豆浆的。
时间啊,就像石磨一样,豆子倒进去,磨呀磨呀,就成了浆。
磨呀磨呀,就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磨呀磨呀,磨出了这个时代的美好。
我是丁若木,相信叙事力量。
坚持叙说213天,坚持锻炼191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