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慧教乐学 双向衔接——雨花实小&普幼幼小衔接数学协同教研活动”上的讲话

一、差异与衔接

1.概念表述层面:观摩幼儿园魏老师的课程时,不难发现幼小百数表内容在概念表述上存在差异,幼儿园阶段说 “数字”,小学阶段采用 “数”的说法。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来看,幼儿园使用 “数字” 符合幼儿具象认知的特点,幼儿的思维尚处于直观形象阶段,“数字” 这一表述更贴近他们对具体符号的感知;而小学采用 “数” 则契合其抽象化的要求,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需要从具体的数字符号过渡到对 “数” 的抽象概念理解,这是一个渐进式概念过渡的必然要求。基于此,在幼儿园大班第二学期,可逐步减少 “数字” 的表述,增加 “数” 的使用频率;小学初期则可先借助 “数字” 的具象性引入,再逐步深入讲 “数” 的概念,以此搭建起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

2.情境与问题表述层面:在幼儿园黄老师的课堂中,能明显察觉到幼小在情境呈现以及问题表述方式上的不同。幼儿园教师呈现有背景的数学信息,充满童趣且十分具象,这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相契合,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而小学教师创设情境时更注重与教材的结合,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既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又兼顾学生的注意力特点。在问题表述上,“应用题” 这一说法在小学已多年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 “解决问题” 或 “数量关系”。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一方面紧密联系数学与生活实际,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另一方面有效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集体活动方式层面:观察小学司老师的课堂,可发现幼小集体活动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安排均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然而,在助学方式上,幼儿园阶段对幼儿的扶持较多,也有自主探索和开放探究;小学阶段则采用扶放结合的方式,逐渐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和开放探究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同时重视比较、迁移等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以适应学生不断发展的认知需求。

4.学习表征层面:分析小学景老师的课程,能够看到幼小数学习表征呈现出不同特点。幼儿园的生活化、游戏化学习方式,有效促进了儿童经验的积累和生长;小学的活动化、综合化学习方式,则着重推动儿童学习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实现关键经验与核心素养的有效对接,是幼小衔接教研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对于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研与建议

1.加强幼小互动,夯实双向衔接基础:建立常态化的幼小互动交流机制,定期组织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包括相互听课、评课、研讨等,深入了解彼此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特点,为双向衔接奠定坚实基础。例如,每月安排一次幼小教师互访活动,共同观摩课堂教学并进行研讨交流。

2.加强幼小联动,丰富科学衔接内涵:开展幼小联动的教学实践活动,整合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资源,共同开发适合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与教学活动。比如,联合开展主题式学习活动,围绕一个生活主题,幼儿园和小学分别设计符合各自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在体验中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过渡,丰富科学衔接的内涵。

3.加强幼小推动,促成有效衔接进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强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推动,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引导幼儿园和小学科学、有序地开展衔接工作。同时,建立幼小衔接工作的评估机制,定期对衔接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成有效衔接的进阶。例如,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小衔接工作评估,对表现优秀的学校和教师进行表彰和推广。

三、凝炼与赋诗

魏师百数启新航:魏老师通过百数表的教学,开启了幼小衔接在数字认知领域的新探索,引导幼儿从对数字的直观认识逐渐向抽象的数概念过渡,如同在幼小衔接的海洋中扬起新的风帆,奔向远方。

黄助编题韵里彰:黄老师在教学中协助幼儿进行编题等活动,将数学知识融入有趣的情境和题目中,其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富有韵味的教学过程中彰显出来,让幼儿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司教加减明思路:司老师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运算时,注重帮助学生明晰解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运算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思路更加清晰。

景授进位算理长:景老师在教授进位运算时,深入讲解算理,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促使学生对进位运算的理解更加深入,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长远发展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