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春秋之一:卿制及军制 —— 9.28 “齐人取讙及阐”(上)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三桓”在仓促间急于与吴人媾和并缔结“莱门之盟”(鲁哀八、吴夫差九、前487)的背后,其实还发生了一件意外的变故,将本来对鲁国颇为有利的战略筹码转化为一个巨大的危机:

齐悼公之来也,季康子以其妹妻之,即位而逆之,季鲂侯通焉。女言其情,弗敢与也。齐侯怒。夏五月,齐鲍牧帅师伐我,取讙及阐……(左传.哀公八年)

齐悼公即公子阳生,景公去世后(齐景五十八、鲁哀五、前490)与其同为“鲁出”的兄弟公子鉏(南郭且于)一同来鲁流亡:

……公疾,使国惠子、高昭子立荼,置群公子于莱。秋,齐景公卒。冬十月,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奔卫,公子鉏、公子阳生来奔……(左传.哀公五年)

不过公子阳生在鲁国仅仅生活了不到一年,就被刚刚政变驱逐国、高并囚禁按照齐景公遗嘱即位的年幼国君安孺子的陈、鲍召回即位:

夏六月戊辰,陈乞、鲍牧及诸大夫,以甲入于公宫。昭子闻之,与惠子乘如公,战于庄,败。国人追之。国夏奔莒,遂及高张、晏圉、弦施来奔……八月,齐邴意兹来奔。陈僖子使召公子阳生……(左传.哀公六年)

对于回国即位一事,公子阳生事先秘密征求了兄弟公子鉏的意见,很可能希望其一同返回齐国执政。看来后者认为齐国的局势难以把控,且回国与陈、鲍之间争权的前景渺茫,故而拒绝了邀请。于是阳生也觉得“事来可知”,即需要自己先冒险回去看看情况才能做进一步打算,并安排自己来鲁之后颇为欣赏的阚止(子我)暂时留在鲁国辅佐自己的儿子壬(即后来的齐简公)。

尽管一度遇到争议,但公子阳生很快就被掌权的陈、鲍拥立为国君,理由如陈乞(僖子)所谓“少君不可以访,是以求长君”,即希望有一位成年、能够自己拿主意的君主。当然这个逻辑其实是有瑕疵的,因为显然年少的国君更加容易掌控,而成年君主反而可能出手除掉权臣,两年后(齐悼二、鲁哀八、前487)鲍牧的结局就是如此,因此陈、鲍立悼公其实必定另有考虑。

正如同鲁宗司衅夏后来所言,鲁“自桓以下娶于齐”,几乎整个春秋时期鲁国都长期坚持与强邻姜姓齐国建立稳固的婚姻关系。同样,齐国也始终保持与诸姬的婚姻,对象包括王室、晋、卫、郑、鲁、燕等。就齐、鲁之间而言,有记载最早“鲁出”的齐侯其实恰恰就是齐景公。

齐顷、灵、庄、景四世与鲁国的婚配关系

如图,崔、庆立公子杵臼(齐景公)为君,其实很有可能是战败之余受到晋国的压力,要求其主动与鲁通婚。不过齐景公有一个特殊身份,即其母穆孟姬恰恰是鲁国叛臣叔孙侨如之女,这样就巧妙地通过与鲁公室的对立面通婚化解了晋国的压力,同时还保持了相当的独立性以避免受到来自鲁国的母系干涉,尽管这个操作的副作用是将陈氏通过婚配关系与公室建立了紧密关系。

再来看齐景公的婚配问题,由于其统治中、前期(齐景一、鲁襄二十六、前546至齐景四十五、鲁定七、前503)仍然表面上奉晋为盟主,因此仍需优先考虑诸姬作为元配。

按照《传》文的提法:

齐燕姬生子,不成而死……(左传.哀公五年)

即齐燕姬是第一位有可能生下男婴的姬姓元妃,而齐景公娶燕姬的时间在其在位的第十三年(鲁昭七、前535):

……齐侯次于虢。燕人行成……二月戊午,盟于濡上。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瓮、玉椟、斝耳,不克而还……(左传.成公七年)

此时距离齐景公之父灵公去世已有二十年,而灵公娶叔孙侨如之女穆孟姬更早在四十年前的前574年(齐灵八、鲁成十七)后不久,因此景公彼时年龄已经不轻,燕姬之前也必然还另有元配,只不过由于未能生子或早逝而不见诸记载。从景公去世之后群公子流亡方向来看,“公子嘉、公子驹、公子黔奔卫,公子鉏、公子阳生来奔”,可见齐景公还曾经先后娶于卫、鲁。

卫国本来在景公统治后期是齐国重点的反晋盟友,优先级要远高于鲁、郑,但卫灵公去世(卫灵三十八、齐景五十五、鲁哀二、前493)后,晋国通过拥立废世子蒯聩占据戚、五鹿、棘蒲等重镇形成割据,卫的利用价值被严重削弱,且蒯聩(卫庄公)驱逐其子卫出公复位的可能性始终很高,卫国也就很有可能迅速倒向晋国,因此拥立“卫出”公子即位的政治风险极大,只能优先考虑“鲁出”公子。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