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我而言,影视是极少有回味的,尤其是知其剧情仍甘愿重拾一番更是罕见,而《魔戒》和《霍比特人》却给我烙下了难忘且常温的经典,有人看到了魔幻,有人看到了战争,有人看到了英雄,有人看到了特效......有人说不就是一个科幻片吗?还这么长的片长,这对于魔戒粉来说是极大的侮辱。虽然我称不上粉,亦无暇拜读托老,但是我真心欣赏这个由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勾勒的中土世界,心中所有的辞藻最终汇聚成了史诗二字,西方奇幻文学的鼻祖实至名归。该作太过宏大,永远聊不完,故在此仅以电影所视分析索林·橡木盾这一人物角色。
索林是孤山远征军最后进屋的矮人,国王的高傲,使命的肃然,与之前“无拘无束,毫不客气”的十二个矮人映成鲜明对比,从后事的叙事中了解到:本因尊贵而富足的山下国王沦落为一个流亡的半身人。矮人的贪婪在索林爷爷索尔得到群山之心的阿肯宝石后达到了顶点,而顶点意味着开始下坡,甚至滑坡。同样迷恋财宝的史矛革嗅到了金币的芬芳,这条巨龙焚毁并侵占了这个国度,逼迫都灵一族流离失所,而昔日盟友精灵王亚瑟杜伊拒绝了救助和收容,矮人必须为自己的罪孽买单。阿萨努比萨战役,幸存的矮人们又遭半兽人袭击,索林的盾牌破碎,其爷索尔战死,其父索恩失踪,直至光环开启以橡木为盾击败了阿佐格,留得都灵王室血脉。自此都灵一族所剩无几,那十二个矮人算得上战士的不过二三个。索林为了生存,在人类世界讨生活,比如打铁,声声的锤打铸就了一颗国王的心,后来在甘道夫的帮助下开始孤山的收复家园计划。
这看似是一个很熟悉的小说情节,但是托老显然让这个人物更为丰满。一路上,索林警惕着一切,也愿意付出一切,坚定着一切,可在找钥匙孔时还没比尔博·巴金斯有耐心,恰恰反映了近在眼前而不可得的复杂心理,与其说没有耐心,不如是突然的落空让他没有着地点,难道他要大哭一场?抑或悲天悯人一番?没有,作为一个领袖,多年的隐忍让他明白即使所有人都倒下了,绝望了,自己死也要驻着剑站立。所以他一定会去寻找别的方法,所以走了还不死心得想着比尔博,所以回头一脚踩住了要掉山崖的钥匙。但,最终索林还是迷失了,面对满山遍地的黄金他像先辈那样沉沦了,一生渴望的梦想近在眼前,而自己的初心却渐行渐远。
“索林,你变了,当年你一无所有,我们仍视你为至高无上的王,如今你坐拥孤山,戴上灿灿的王冠,却是如此的渺小”来自最忠诚最信赖的老将巴林。
“索林,你已经不是从前的索林了。我认识的索林会在树袋洞与我们开怀畅饮,会为伙伴奋不顾身,会誓守每一份承诺,但绝不会怀疑矮人的忠诚。”来自霍比特人比尔博。
那么本应是一个正面的角色怎么再正面呢?面对河谷镇和精灵的追债充耳不闻,面对兄弟丹恩与亚瑟杜伊相互厮杀亦不助阵,面对半兽人坐收渔翁之利还不出手。角色的转变肯定不可能是骤变,那样会很尬,读者也不舒服。所以安排索林开始逃避,开始自疑,开始反思,最后陷入金钱旋涡的索林已经死去,扔掉王冠拿起兽咬剑的索林缓缓起身。
“我是你们的国王,没有权利命你们送死,但,你们是否愿意跟我再战一次。”没有解释,没有负担,没有隔阂,或者说不需要,需要的只是行动,一个眼神,一柄宝剑,一群朋友,足矣,而朋友早已整装待发。随着乱石堆砌的“大门”撞开,十三个矮人像潮水一样把阵线推了回去......
然而,故事并没有结束,一个人物再转变势必升华,而索林和阿佐格的最终对决是索林完成自我救赎的唯一且迫切方法。索林为什么要死?以悲情收场呢?君不见大多流转百世的作品往往是悲剧,因为悲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抹不去的记忆,也许你会记不清那个吃货胖矮人的搞笑桥段,但是一定对索林湖面被刺触目惊心。那么反过来,假使索林战胜阿佐格没死会怎么样?我觉得读者能接受,但作者不好安排,所以索林这个角色活不了了。因为一个国王,一个最强大的矮人族都灵国王在得到孤山后,跟河谷镇不讲信用,跟精灵不还东西,跟亲兄弟闭门谢客,昔日的盟友反目成仇而袖手旁观,盟友被屠戮殆尽仍死守财宝,这显然不是一个国王的作风,高傲的索林也无法面对过去,原谅自己。我无法想象活下来的索林该究竟怎么面对族人、精灵、河谷镇,连比尔博都对不住。最好的方式就是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含笑而终,以一死来洗刷污点。忘了说,一般主角是没有不光彩的事迹,如果有一定是可以正当解释原谅的,而实在罪无可赦的话,死真的是一种解脱,一种升华。就像有位作家哭着说:“我很喜欢我书里的这个角色,但是他要死了”,确实,一个已经塑造好的角色已经有了生命力,命运便不由作者所能掌控。
那如何评价索林呢?在得到孤山之前可以说是非常励志的了,而矮人本性让他暂时的迷失自我也是情理之中,毕竟伟大如先祖父也抵御不了金钱的诱惑,何况是过了这么长一段苦日子的索林呢?从深陷之中再拔腿出来已然难能可贵,再完成自我救赎,乃至奋战致死,实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