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文学滋养灵魂,在贫瘠土地上终身学习只不过是句割韭菜的口号。那便静下心来,聊聊之前看过,启蒙我对哲学思考的一本书吧。
1
初次接触周国平先生,是今年四月与朋友聊天时听说的。便在kindle遇见了《灵魂只能独行》。这本书分为多个辑子,不一样的主题涵盖了多位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又有作者的个人感悟。
衷心喜欢这本书,是他对爱情的理解深深触动了我。他将哲学的思想以不晦涩难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心里早就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却从来都无法意识到、更无法吐露似的。
“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而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
自从看了他的描述,我才明白soulmate到底比浅薄的爱强在何处。数月前也并不是未曾想过从这本书的书评写起,但因为涉及太多内容:包括孤独、人文、宗教、苦难、智慧……
所以本文也仅是想与自己深入对话,谈谈灵魂、追求与寻觅这些看似有些孤僻,实则妙趣横生的故事。至于解读,是不敢妄言的。
2
孤独,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与它遥相呼应的,是自我。或许只有明白灵魂的存在,才能去讨论这些以它为基础的词语。《灵魂只能独行》的第一辑便是灵魂的在场。
很久以前,我也是个自命清高的孤僻主义者。但那会儿,不过是一个小学生不切实际的叛逆幻想而已。一直以来,我总是告诫自己要合群,绝不做遗世独立的人,自然会对这些命题敬而远之。直到读了周国平先生的书。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在这些时候,那缺席的灵魂很可能就在不远的某处,你会在众声喧哗之时突然听见它的清晰的足音。”
我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人生来便是自有个性、互不相同的。盲目为了不被集体抛弃而合群,就会逐渐抛弃自我,成为乌合之众的组成部分。毕竟,思想只能在静默中产生。
必然的,交流也能让我们受益匪浅,联机学习更是让自己不脱离时代队伍的绝佳方法。但,如果自己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又能学到些什么呢?灵魂的碰撞是交流的必经之路,如果仅指望着从旁人处索取,而不思带给别人新的思考,又如何能有新的进步?
在分享知识、产生跃迁之前,积累过程终究是孤寂的。
3
“一颗觉醒的灵魂,它的觉醒的鲜明征兆是对虚假的生活突然有了敏锐的觉察和强烈的排斥。这时候,它就会因为清醒而感到痛苦。”
我读这本书时,战线拉得很长。一方面,是哲理性散文对日常习作的影响过大,另一方面则是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其中的音韵。穿插着旁的文学,我心中的那个灵魂觉醒了。
因为她有了追求。奥依肯曾说,精神的实现绝不是自然禀赋;我们需要去赢得它,而它允许被我们所赢得。
在做好学业的基本需求下,充实自己的精神。在我的认知中,失去活力的生命是令我恐惧的,而维持思想活力最好的方式便是始终有追求与寻觅的热情。便是我们常说的,做个有趣的人。
虽然谈不上狭义的目标,但我却隐隐约约知道,这会是我毕生追求与寻觅的道路。充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按着这个模式去执行、安排生活,便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这一切的思考都是在孤独中做的。常常会戏谑地想,换做数月前,我依旧在不自量力地筹建着知识分享会,空谈拉着一群人共同思考。但残酷的现实逼迫我明白,现在我没有那样的资格。对照着从书中、现实中学到的,才真正体会到享受寂寞是一项基本技能的深意。而孤独,更是生活的必需品。
用周国平先生的话说,由于灵魂的缺席,孤独才成了一种惩罚。我的灵魂该是归位了,她回到她本该坐镇的位置上,向我低声细语,真正的方向在何处。
4
“作为一种生活态度,理想是现在进行时的,而不是将来时的。”
确立了新的思维方式,生活不可避免地会有所改变。最显著的表象,是不用在一个人的时候放音乐才可以学习。现在,常常会主动创造静下心行动的时间。无论是每天早上跟着新概念朗读群练习英语,还是周末的深夜在电脑前一坐数小时地写文,都是为了与自己对话。
每月看几部经典电影、不再追求读书的数量而盯住深度、去挖掘生活中的美好……一切的一切,都是从本质上改变而引发的反应。
爱好文学艺术的人,出世入世的尺度总是要把握好的。于我来说,最合适的模式便是在沾满烟火气的同时,保留心中的一方净土。
毕竟灵气与热情,都是矜贵的。
愿以拙笔记录所思。
文/ W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