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可有时候疾病来得就是那么猝不及防,瞬间让我们沦为赤贫。
最近,单位炸开了锅,因为一位同事的意外事件。
这位同事40刚出头,身材匀称,一点儿都不油腻,每年体检结果也没显示过大问题。
前一段时间被部里作为专家,抽调到外省进行一项综合检查。却在半夜时分难受得醒了过来,他拨打了120。在120车到达之前,他的感觉越来越不好,渐渐地眼睛都看不见了。万幸的是,他摸索着竟然按通了宾馆总台的电话。他被紧急送往附近的医院,途中就晕厥了过去。这医院无法治疗,又紧急将他转往了市医院。
生命是抢回来了,可是他不能吃饭、不能说话,身体不能动,眼睛也看不见。说是脑干中有70×80毫米的栓子,而栓子的形成是因为卵圆孔未闭。
正常情况下,静脉系统的小血栓会经过肺循环被过滤掉。但卵圆孔未闭时,静脉中的血栓有可能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房直接进入左心房,然后随着动脉血流流向全身各处的血管,导致血管堵塞。一旦堵塞重要器官的血管,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如堵塞脑血管引起脑栓塞等。
所谓的卵圆孔是左右心房之间的一个通道,用于维持胎儿血液循环。正常情况下,出生后随着肺循环的建立,大多数人卵圆孔会在1岁以内自然闭合。若没有闭合,就形成卵圆孔未闭。
其实,卵圆孔未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在一般人群中,大约25%的人患有卵圆孔未闭。它是目前成人中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之一。不过,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患者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在进行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的。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卵圆孔未闭对健康危害较小。因为卵圆孔未闭的分流量较小,很多人可以正常生活,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但是,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卵圆孔未闭也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后果,就像我们这位同事。
不过,之前都会有一些前兆。比如说头晕、晕厥;不明原因的头痛,尤其是偏头痛;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或者言语不清、口角歪斜等,但这些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通常不超过24小时)可以自行恢复;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心悸……
这位同事和我不是太熟悉,但是听其他同事说他常有头疼,只是并未放在心上,以为是工作太劳神,累的。
如今,这位同事的卵圆孔未闭手术已经做过了,一切顺利。他语言功能恢复了,能吃一点流食,视力恢复了一部分。可是,脑中的栓子并未能溶掉,腿虽然能动,却无法站立行走……不知道那栓子该怎么办?能介入取出吗?风险大吗?之后的康复结果会如何呢?会有后遗症吗?……
问题如山,压得单位的气氛异常沉闷,似乎空气中的氧,都被这可恶的病抽走了。
大家谈论着这位同事的病,是担忧是惋惜,也不由自主提高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
单位领导也非常关心职工,专门请心脑血管专家来讲授健康知识,并迅速在原有的篮球、乒乓球、羽毛队的基础之上成立了一个八段锦队,还对原有的三个球队进行了完善,聘请教练传授技艺,安排时间专门训练,配备统一服装,旨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大家的反应也空前热情,报名人数翻了几番。
这就是所谓的事物的两面性吧,悲惨的事件背后总有能让我们收获之处。同事的不幸给我们的最大收获,就是提高了我们的健康意识和行动积极性。为了守护我们的身体健康,我觉得主要应该做到这三方面。
一、把心放大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心大了事就小了,每天快乐不焦虑地生活,对于健康,我想必是大有裨益的。
对于工作要认真,但不可过于较真。据说我们这位同事就很较真,一点点的小事他都会盘来盘去盘半天,生怕有半点差错。知否?思虑过多也是影响健康的呀。
二、进行适度运动
我们这位同事作为单位的中层、家庭的顶梁柱,整天忙得脚不沾地,是从来不运动的。
其实,越是这种情况,越要把运动当成头等大事,挤出时间运动,而且最起码涵盖两种类型的运动——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
有氧运动包括跑步、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八段锦,五禽戏等等,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升新陈代谢率、有效燃烧脂肪,还能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让人产生愉悦感和放松感。
力量训练包括举重、俯卧撑、平板撑、深蹲等等,可以增加肌肉力量和肌肉量、增强骨骼密度,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还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利于消耗脂肪。还能提升身体的运动能力,使日常生活更轻松
除此之外,如果再能进行一些柔韧性训练和平衡训练就更加完美了。
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规律进餐,定时定量,每顿七八分饱,保持食物多样性,清淡饮食,坚持营养均衡等等。
杨绛先生说:“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么,为了好好地生,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