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本次书会分享前,我一直以为是要“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许我的想法是没有问题的,但把概念混淆了。
这算是一次认知颠覆。“成为更好的自己”往往意味着是成为那个别人认可的,更好的自己,而“更好地成为自己”却是成为那个自己认可的,更好的自己。
看吧,这就是中国文字语句的博大精深之处,把两个词语调换一下位置,所表达的意思就可能完全不同。
这次书会,分享的是著名作家、心理学家武志红先生的《你就是答案》。书我尚未拜读学习过,通过分享,也知道了一二,主要探讨的问题就是:是成为那个别人喜欢的自己,还是成为那个自己喜欢的自己。这个问题,要你自己做选择,如何选择?问你的心,心知道答案。
分享提到“讨好型人格”,这点我是颇有感触的。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讨好型人格”成分,总是顺从别人的意愿,不懂得拒绝,也不懂得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愤怒……
问问自己,身边大多是关注你飞得高不高的人,有没有关心你飞得累不累的人呢?也许,那个人只是你自己。
当一名抑郁症患者茫然地坐在飘窗前,别人看到的话大多会极力阻止:“不要跳!千万不要跳!”也许会有另一个人对他说:“如果那样会让你真的感到解脱和快乐的话,那你就去做吧……”
……
“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同虫蚁?”我们每个人从刚出生,都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为什么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面目相似,模糊难辨的人了呢?究竟是什么折断了那双翅膀?我想,有客观外在因素,也有主观内在因素。
太难了!你会说:“这真的太难了!”如果内外条件允许,谁会不想真实做自己?
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总要与这世界产生一定关联。一张嘴需要裹腹,一双手需要谋生。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得不带上面具,去适应这个世界的规则。总不能与世隔绝吧?就算是在终南山上种菜养禽生活了几年的那位朋友,也还把自己在山上的所做所思所想写成了一本书《借山而居》出版了呢。我相信在山上的他是快乐的,出版了书籍,他肯定也是开心的。
月月姐说得对,人不要八面玲珑,但必须有一面是玲珑的。这面玲珑用来为人处世。八面都玲珑,或者八面都带刺,都是一意孤行。
既然大家的归途都一样,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我们要尊重别人的想法和决定,但也要告诉他,因为活着,才有希望。再说了,抑郁症患者坐在窗边就一定是要寻短见吗?也许他也在寻求自我救赎的办法呢。
玉米姐的话诙谐幽默,我们都不是神,我们都是自己的神经病。生命在于折腾,而你自己就是生命。
最后,封老师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呢?为了成为博学多才的,受人尊敬的人?不,是为了让自己的心不那么孤独贫瘠。这倒是与我在《阅读的意义》里表达的观点不谋而合,阅读的意义在于,修炼一颗平和丰盈而又强大的心。
更好地成为自己,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
活出充满力量的自在人生,你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