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名的裘德
[英]托马斯·哈代
《无名的裘德》讲的是一位有思想有追求的青年裘德在懵懵懂懂的时期沉迷于一位风骚女孩阿拉贝娜肉欲之中,而为了负责,两人结了婚,婚后却被阿拉贝娜抛弃,而后裘德又遇到了灵魂伴侣苏,但两人却被世俗与自身思想所禁锢,最后被迫分开,裘德到死也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这部小说深深地批判了19世纪英国的现实主义与资本主义,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绝对正义”。
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压抑,悲剧,可怜。
裘德明明知道自己与阿拉贝娜只是肉体关系,却还是逃离不开,两度结婚。
同时裘德与苏是灵魂伴侣,两人在各自离婚之后一起生育子女,却没有一纸婚约。
直到裘德与阿拉贝娜所生的儿子吊死了裘德与苏所生育的两个子女时,苏才“幡然醒悟”选择与费罗生复婚。
裘德的人生经历了许多大起大落,他憨厚老实,最终却死在了众人欢乐的节日里。
1
裘德受困于阿拉贝娜与表妹苏之间
裘德与阿拉贝娜相识的时候,阿拉贝娜是屠夫的女儿,是酒吧的侍女,因为阿拉贝娜谎称怀孕,裘德选择负责而结婚。
在阿拉贝娜离开裘德之后,裘德重新踏上求学之路。
因为苏的出现,裘德大胆地选择了自由与反抗。但彼时,苏却因为对爱情的懵懵懂懂而选择与教师费罗生结婚。
婚后,苏发现自己与费罗生之间没有爱情,她又恳求费罗生让她去与裘德在一起,费罗生准许后,苏与裘德便正式住在了一起。
裘德与阿拉贝娜儿子的出现,让苏产生与裘德结婚的想法,但苏与裘德超出当时社会的追求自由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她们四处碰壁,没有住处,没有稳定的工作,一旦有人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便马上搬离,动荡不安。
直到阿拉贝娜再次出现时,苏的回答依旧是“不是夫妻”的关系。
三个孩子死后,苏将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归咎在自己不服从现实的错误上,她“幡然醒悟”,她否定了自己与裘德内心的感情,转而追求当时社会的正义,回到了费罗生的身边。
而阿拉贝娜因为第二任丈夫死亡,重新找上了裘德,裘德又因为苏与费罗生复婚,自己伤心欲绝,而被阿拉贝娜灌醉结婚。
但阿拉贝娜并不喜欢裘德,她只当裘德是个老实人,当与第二任丈夫结婚时,她便直接把孩子丢给裘德,而当第二任丈夫去世了,她便再一次想到了裘德。她只有在想过安稳日子或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才会想到裘德。
而苏与裘德无疑是互相爱慕的,可是传统的宗教信条深深地荼毒着这一对向往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天堂不容我,地狱也不容我,迫使他们回到那些所谓的“对的”婚姻里。
2
裘德的求学之路
如果说裘德的人生还有些许希望,那就是学习神学,当上牧师。
他一步步地靠近学院,感受着无数次与神学院的学生擦肩而过的感觉,无数次地点燃自己心中的希望,他心存感激,感谢上帝给他健康的身体,让他去追求。
他不仅刻苦努力,研读文学与神学,而且能够在那些接受教育的人面前朗诵他们所不知道的篇章,他有能力,他有才华。
可是他只能在弱小、贫困的环境里不断地挣扎,他写信向费罗生要书、写信给神学院当权者寻求帮助……可他无数次的挣扎毫无用处,通往学习的道路依旧被当时的贵族垄断。
他失败,他酗酒,他自甘堕落,他只能望着这高高的门槛怒斥着自己的无能,一把火烧掉自己所有的书籍。
他内心所执着的正义终究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消失殆尽。
最终他死在那个众人欢呼雀跃的节日里,临死前,还在向上帝唱着悲凉的颂歌。
愿我出生的日子和怀了男胎的那个夜晚泯灭。
愿白天变成黑夜,愿上帝不往下注视,不让光照耀其上。愿那夜晚孤寂,没有欢乐的声音从中传出。
为何我不死于母胎?为何不在母腹中绝气?不然我早就静静躺卧。我早应安睡,我早应安息!
为何光明要赐给痛苦者,生命要赐给心灵悲伤者?
3
如果说裘德代表的是现实与烂漫主义,那阿拉贝娜代表的就是人性的放荡,两人之间的肉欲关系一方面是遵从上帝的旨意,一方面却是人性的堕落;
如果说苏是天真善良与追求自由恋爱的代表,那费罗生代表的就是唯利主义,二人的婚姻关系并不完美,但却维护了形象,成为了教条中的完美伴侣;
裘德的情感受困于风骚妻子阿拉贝娜与纯洁高贵的表妹苏之间,被宗教世俗所不容,讽刺了英国十九世纪维宗教是尊的“绝对正义”;
而裘德的求学之路被扼死在贵族与神学院高高的门槛上,被现实主义与资本主义狠狠地按在地上摩擦;
在那个深受资本主义与神学宗教侵袭的年代面前,裘德正义,善良,真实,努力,有才华,敢于追求爱情与生命的自由,可是他所执着的正义真实,却如同蝼蚁般被“上帝”轻易捏碎,任凭他怎么挣扎,都注定无法逃脱。
而最后,反抗不了现实的,只得死于现实之手。在时代的绝对正义面前,所有超脱的思想都是罪过,苏亦是如此,而悲情的裘德,他的不一样终究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