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日,怀着以往和新增的偏见写下这一篇。
雾霾严重,我依然热爱生活
一下飞机,鼻腔明显不适,遂带上毫无防霾功能的口罩自我安慰。300+的空气指数是我不曾料到的,好像天气都因此变得温和了一点。
-
活力
在西安的大街上,带口罩的人不多,带防雾霾口罩的就更少了;大家似乎对雾霾漠不关心,但人们对生活却展示出巨大的活力:
可能是受到秦腔的熏陶,大街上听到的西安话除了厚重,还携带者巨大的响度;在一个正常的周五,回民街人声鼎沸,比游客的声音更大的是扯着嗓子叫卖的异族小伙,他们声音浑厚,在并不干净的脸上,透漏出或单纯或复杂的表情。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容易被这种活力打动,因为你可能还在思考生活的动力与意义,他们却当着你的面展示出勃勃的生机。
上一次有如此深刻的印象是在长沙,火车快到长沙站的时候,车厢开始变得躁动,耳边环绕着叽叽喳喳的湖南话,眼前的人影不断闪过,仿佛看到一些小朋友初到省城的新鲜感。
-
穹顶下的跑者
在西安的清晨,还是看到几位跑者,不装备任何防霾设备,“勇敢”地跑步。
我当然欣赏他们积极地生活态度,但不免会有叹息:同样是没有意识到雾霾的危害,积极跑步的人甚至更容易罹患呼吸道相关疾病,这个世界可不讲那些自以为是的道理。
当然,让一个长期跑步的人突然停下来,也是一件艰难的事:不跑的人不知道,能够坚持长期跑步的第一动力,根本就不是身体健康,而是运动产生的多巴胺以及认为这事儿对身体有利的美好感觉。他们不是在“坚持”,他们是对那种美好的感觉“上瘾”。
Anyway,祝他们好运。 -
满足
说到西安,吃是外地人绕不过的话题;在西安的饮食里,面食又是绕不过的品类。
作为一个山西人,我是陕西面食的拥趸,长期混迹于深圳的各个陕西面馆,很久以前,我听到了黑撒的《陕西美食》,对陕西的美食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还学会了“撩咋咧”、”忒得很“等表达。
其实还有很多吃的。。。
对于饮食,我总有一个地图炮式的解读:总体来看,北方的饮食相对粗犷,南方的饮食相对精致。注意,这里的粗犷与精致,指的是制作以及食用方式,并不是指美味程度(美味程度难以达成共识,并没有兴趣推动它;但制作的复杂程度,食用的讲究程度几乎没有争议)。
饮食的精致程度除了受限于资源的丰富性,还展示出一个地方的文化特点:制作方式粗犷的地方,人们对生活更容易满足。比如有了大白菜就满足的老北京,可能还有吃碗面就满足的老西安吧(相信你也看出来了,为了增加确定性,我是在强加联系)。
一位在西安的老同学说:这里的生活成本不高,房价也不高,吃的也习惯(同学是山西人),我觉得挺好。
我说:好像我看到的人,都挺喜欢生活在这里的。
这一点很要命,与一线城市的复杂心情相比,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可能就是喜欢生活在这里,而生活在非一线城市的人占据了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每次想到这个人群汇集起来的巨大幸福感,就会被深深地感动。
历史的自信与束缚
西安的历史就不赘述了,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厚重的城市。。。之一。顺便去了趟陕西历史博物馆,仍然被生动的历史文物震撼到,透过这些文物可以想象古代生活的具体细节。
现在的西安城市建设,很多地方都延续着“大唐”的基调,让人一下子找到了时空感,顺利地祛除了陌生。拥有丰富历史的城市,一般都会有很强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感,没有了对历史和文化的迷茫,也正是这种“不迷茫”,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古城文化创新的限制。
这当然是杞人忧天~
虽然已经不再担忧中国的未来方向,但是对于古城人民毫不犹豫地接受古城的文化,不遗余力地填补文化需求,还有有一点担忧。我担忧的是:大部分的人民觉得秦腔好听,油泼面好吃,因满足而过早长眠!
有人曾经这么说:
西川先生说:”这个时代不应该被浪费“,一个城市已经被历史占据,并且成为它独有的特色,那么留给这个时代人的历史使命到底是什么?难道就是在后人看待这段历史的时候,得出”维护之前历史“的结论吗?与西安辉煌的历史相比,我们当前的时代同样伟大而富有生机,它不应该被浪费。
坐拥无数高校的城市,被赏赐了额外的发展契机,古城也牟足了劲想要在新的时代续写辉煌,可能否重新登顶,除了需要魄力和细节外,还需要历史机遇;但无论如何,生活在这里的大部分人会依然热爱生活和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