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上个月,预算的生活费花完了,我打电话想让老爸支援我一百,第二天我收到短信提示——卡上多出了三百。我抓着手机叫唤:“爹爹咋能这么好!”
上周五,又遇到了经济窘境,我很不好意思地跟老爸提了提,第二天,老爸打来了五百。我简直热泪盈眶。
每一次提到钱,老爸都是笑着好似全不在意:“放心好了!我跟你妈时刻准备着呢!现在别操心这个问题。”在爸妈眼里,闺女正上大学,还是当父母的投资的时候。所以他们很少在经济上约束我,只要我能不断提高自己,只要我能快乐。
然而我很清楚,我并不是什么富家子弟。
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花钱挺束手束脚的,大钱没见省下来,倒是常在三块两块上计较。老爸说过我,说省的是不该花的,但该花的钱不能太小家子气。在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上,我一直觉得自己有太多功课要做。不是过分压抑自己就是大手大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视野和格局的问题。
后来,我发现生活里的太多东西都有学问,比如:作为一个女孩子要活得精致一些,从穿着风格到皮肤甚至发梢,都有必要好好留意和精心完善,不能像我从前那样道貌岸然地归结为:都是年轻人的虚荣。实际上,这体现着一个人的教养,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机遇。不管出于什么,我决心让自己从粗糙变得精致。
大一下学期,从同学那里听说了治痘痘的代购产品,几经打听后我狠心买了一套;浏览着某宝网页,我也开始花功夫计较衣服的搭配;和同学一起逛街,我都能说服自己:一场消费值不值得,得看它换回的快乐比例大不大,然后都是爽快地结账去;我还打算着,每过一段时间,奖励自己一场电影……我觉得,自己已经追求着一种中产阶级的“品质生活”了,可是我也不知道,在还没有等价的经济收入能力时就这么追求,这样的改变到底好不好。但在爸妈眼里,他们单纯地相信,只要我在慢慢完善自己,不管从哪个角度上完善,他们都会支持。
今年七月份我放暑假回家,不知为什么,发现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如今已开始尽显破旧——洗刷间的脸盆依然放在被日复一日的水汽浸湿了的破木椅上,尽管那把木椅的边角已经开始朽烂;十几年前装修的门窗已经开始老化掉皮;洗衣机旁边还是总放着一大桶洗衣服存下的脏水等着冲厕所用;而老爸老妈,还用着一块五一袋的护手霜抹手和擦脸……
一开始我还气:“怎么就非得留着这么一桶脏水冲厕所?咱家就是缺这么几桶冲厕所的水?还有这里那里,木制板都翘起来了,怎么就不能叫人修修?”一直在学校追求“品质生活”了,一回到家,我竟似不能忍受……
后来我想,是不是因为“别那么小家子气啊,咱家不缺这个钱”这句话老爸对我说多了,我就以为生活真的可以毫无顾虑地追求所谓的“品质”了?还是说,出去走了走,我比以前更挑了。
那么,什么叫粗糙,什么叫精致?
每次,老妈埋怨老爸吃饭太少,不像一个大男人的量,整得剩饭没人清理。老爸都是开玩笑回应:“吃多了怎么保持好身材?”后来老爸跟我说,身体需要多少营养心里得清楚,吃饭也就七八分饱,自己的胃能装多少心里得有数,不然过得很没出息。
还有,暑假在家待的两个月,老妈几乎风雨无阻地五点起床出门锻炼,老妈说“老了老了,一大早出门的时候,走路都直不起腰来,等锻炼完一圈儿回来,就觉得有劲儿。”晚饭后老妈还要散步,一般都是叫上全家一起,哪天没人愿意陪她散步了,老妈丢一句:“你们不去拉倒,你们都不去我自己去”,然后换上我初中考体育穿的一双旧运动鞋,铿锵有力地就出门了……
我自问,在我追求的“精致”里面,有没有这样的几种?
其实,并不想渲染悲情来烘托父爱母爱的伟大,但是在我回到家看见老爸老妈还用着一块五一包的护手霜抹手擦脸的时候,在上周五看到老爸在我要一百块的情况下直接打来五百块的短信的时候,都不得不问自己一句:我何德何能?
的确,不管在哪个方面完善自己都是没错的,追求精致和快乐也是没错的,但不能迷途,不能太理所应当,更不能在理想和浪漫主义的情调里沦陷。
问问自己何德何能,直到真正财务自由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