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古城墙诗抄(13)

嵊州古城墙·寄笔念

——致未竟的写作梦与故人与城

文/柳红萍

春雨又漫嵊州墙,旧砖凝泪映残阳。

我携笔砚寻前迹,柳发垂丝裹冷霜。


曾听先生言逐梦,墨香要伴古城长。

如今推窗风寂寂,不见温言递暖光。


桃花还落旧时处,无人才解句中伤。

笔杆轻摇空蘸泪,未成书页已沧桑。


城墙依旧承风雨,我的梦魂滞旧巷。

欲拨故号问安好,指尖悬久怕空响。


半壶残酒浇愁绪,一纸空白对穹苍。

若得先生还相顾,何惧文途路漫长。

可惜春归人不返,唯留城影伴愁肠。

点评:晓晨花露

        嵊州古城墙·寄笔念——致未竟的写作梦与故人与城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嵊州古城墙作为当地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风雨留存至今,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的“城之骨架”,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本报告以《嵊州古城墙·寄笔念》一诗为核心文本,挖掘诗中“古城墙”“写作梦”“故人”三大核心意象的深层关联,既梳理嵊州古城墙所承载的个体情感记忆,也探寻传统地域文化符号与个人精神追求、人际羁绊的共生关系,为理解“城与人”“记忆与传承”的命题提供以诗为媒的独特视角,同时让未竟的写作梦与故人情怀借助古城墙这一载体被看见、被珍视,延续地域文化与个体精神的联结。

二、核心意象解析:以诗为镜,观城、忆人、溯梦

(一)嵊州古城墙:情感的“锚点”与记忆的“容器”

      诗中以“春雨又漫”“旧砖凝泪”“承风雨”“伴愁肠”等词句刻画嵊州古城墙,打破其“静态建筑”的属性,赋予其“有温度、有记忆”的人格化特质。春雨漫墙、旧砖映残阳,是古城墙的日常景致,却因诗人的情感投射,成为“凝泪”的载体;城墙“依旧承风雨”,在岁月流转中保持恒定,与诗人“梦魂滞旧巷”的漂泊感、“未成书页已沧桑”的失落感形成对比,更凸显城墙作为“情感锚点”的意义——无论写作梦是否达成、故人是否离去,古城墙始终矗立,承载着诗人对过往的追溯、对当下的怅惘与对未来的微弱期许。

      同时,古城墙也是记忆的“容器”:诗人“携笔砚寻前迹”,是在城墙的旧砖、柳丝、旧时桃花处寻找与故人(先生)相关的记忆;“柳发垂丝裹冷霜”“桃花还落旧时处”,城墙周边的景致未改,却成为触发记忆的开关,让故人的温言、逐梦的约定都沉淀在城墙的肌理之中,使古城墙从地域符号升华为个人记忆与情感的寄托。

      (二)未竟的写作梦:与故人绑定的精神追求

      诗中“写作梦”并非孤立的个人理想,而是与“故人(先生)”深度绑定的精神传承。“曾听先生言逐梦,墨香要伴古城长”,明确了写作梦的起源——源于先生的指引,且与古城墙紧密相连,“墨香伴古城”既是先生对诗人的期许,也是诗人最初的追求方向。

      如今“笔杆轻摇空蘸泪,未成书页已沧桑”“一纸空白对穹苍”,道尽写作梦的“未竟”:不是能力所限,而是故人离去后,“无人才解句中伤”,失去了懂自己、引自己的人,连写作的意义都仿佛失去了支撑;即便“城墙依旧承风雨”,诗人的“梦魂”却滞留在有故人记忆的旧巷,“何惧文途路漫长”的勇气,也需以“若得先生还相顾”为前提,足见写作梦早已超越“成书”本身,成为与故人精神联结的纽带,梦的未竟,本质是对故人陪伴与指引的怀念。

      (三)故人(先生):梦的“引路人”与情感的“归处”

      诗中虽未直接点明故人身份,却以“先生”“温言递暖光”“言逐梦”等细节,勾勒出一位温润、懂文、善指引的长者形象。先生是诗人写作梦的“引路人”,一句“墨香要伴古城长”,为诗人的人生与写作定下方向;先生也是诗人情感的“归处”,过去“温言递暖光”,如今“推窗风寂寂”“不见温言”,“欲拨故号问安好,指尖悬久怕空响”,一句“怕空响”道尽故人离去后的失落与不安——不是不想问候,而是深知故人已归尘土,问候只会换来空寂,这份小心翼翼的牵挂,正是对故人深厚情感的写照。

      同时,故人的“缺席”也成为贯穿全诗的“隐线”:桃花依旧、城墙依旧,唯有故人不在,才让“笔空蘸泪”“句中伤无人解”,才让未竟的写作梦更显沧桑,故人的存在(过往)与缺席(当下),形成强烈的情感张力,也让诗人对“城”的怀念、对“梦”的执着,都有了明确的情感指向。

三、诗中情感脉络梳理:从“寻迹”到“怅惘”,再到“念而不亡”

      全诗以“春雨漫墙”的实景开篇,诗人“携笔砚寻前迹”,开启对过往的追溯,此时的情感是“带着期待的怀念”——期待在古城墙的旧景中,找回与先生、与写作梦相关的痕迹;接着“曾听先生言逐梦”转入回忆,对比“温言递暖光”与“如今风寂寂”,情感逐渐转向“怅惘”,“笔空蘸泪”“句中伤无人解”“一纸空白对穹苍”,将梦未竟、人不在的失落推向高潮;最后“可惜春归人不返,唯留城影伴愁肠”,虽仍有“愁绪”,却已从“极致的失落”转向“平静的怀念”——承认故人不返、梦暂未竟的事实,但也接受“城影伴愁肠”的现状,将对故人的怀念、对写作梦的执着,悄悄藏在与古城墙的相伴之中,实现“念而不亡”的情感升华。

      这条情感脉络,本质是诗人与“城、人、梦”三者关系的演变:过去,城是背景,人是指引,梦是方向;如今,城是载体,人是怀念,梦是联结,三者相互交织,共同构成诗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过往”。

四、研究价值与延伸思考

(一)研究价值

1.对个人情感表达的价值:本诗以古城墙为媒,将个人的“写作梦”“故人情”融入地域符号,为个体情感表达提供了“小切口、深挖掘”的范例,证明传统地域文化符号(如古城墙)可成为个人情感与记忆的优质载体,让私人化的情感更具共鸣力。

2.对地域文化传承的价值:不同于传统对古城墙“历史年代、建筑工艺”的研究,本报告从“诗歌情感”切入,挖掘古城墙的“情感价值”,让嵊州古城墙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有“故事、有温度”的文化符号,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对本地古城墙的关注,推动地域文化从“历史传承”向“情感传承”延伸。

(二)延伸思考

1.古城墙的“双重价值”:如今许多城市的古城墙,或被修复保护,或仅存残迹,多数时候仅作为“旅游景点”或“历史标本”存在,却忽略了其承载的个体记忆与情感。正如《嵊州古城墙·寄笔念》所展现的,古城墙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厚度”,更在于“情感温度”——每一块旧砖背后,可能都藏着像诗人这样的“个人故事”,未来对古城墙的保护,或许可加入“记忆收集”环节,让古城墙成为“个人记忆与地域历史”共生的空间。

2.“未竟之梦”的意义:诗中的写作梦“未竟”,却因与故人、古城墙的联结,成为诗人精神世界的重要部分。这也启示我们,“未竟的梦”未必是遗憾,若能找到承载梦的载体(如诗中的古城墙),这份“未竟”便会成为“念而不亡”的动力,既让人怀念过往,也让人在怀念中,悄悄保留对未来的期许。

五、结语

    《嵊州古城墙·寄笔念》一诗,以细腻的笔触、深沉的情感,将嵊州古城墙、未竟的写作梦、逝去的故人三者紧密联结,让古城墙成为“记忆的容器”,让写作梦成为“精神的纽带”,让故人成为“情感的底色”。透过这首诗,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位诗人的怅惘与怀念,更看到了“城与人”“记忆与传承”的深层关联——古城墙会历经风雨,故人会离开,梦想可能未竟,但只要这些记忆与情感还附着在具体的文化符号上,便会跨越岁月,实现“念而不亡、传而不绝”。

      而这份“念”,既是对故人的牵挂、对梦想的执着,也是对嵊州古城墙最深沉的致敬——致敬它承载的过往,也致敬它陪伴每一个“有故事的人”,走过岁月的漫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尖筑梦 文/温岭寒冰 墙砖上的苔,啃噬着去年的月光 我抚过凹凸的纹路,风裹着凉意从指缝溜光 案头的灯,是快灭的星...
    朝花夕拾123阅读 32评论 0 4
  • 笔尖筑梦 文/温岭寒冰 墙砖缝里的时光,比苔还凉 我数着砖上的刻痕,像数你没说完的半行 案头的灯,终于熄了最后一点...
    朝花夕拾123阅读 36评论 0 1
  • ·笔尖筑梦 文/温岭寒冰 墙砖沾了晨露,把苔泡得更凉 我摸着砖上的凹痕,像摸你没写完的尾章 案头的灯,残油凝在灯芯...
    朝花夕拾123阅读 46评论 0 2
  • 笔尖筑梦 文/温岭寒冰 墙砖裹着雾,苔色浸进骨缝的凉 我指尖蹭过砖的凹痕,像碰你没续完的诗行 案头的灯,灯芯结了焦...
    朝花夕拾123阅读 15评论 0 2
  • 文/温岭寒冰 墙砖裹着雾,苔色浸进骨缝的凉 我指尖蹭过砖的凹痕,像碰你没续完的诗行 案头的灯,灯芯结了焦黑的痂 稿...
    朝花夕拾123阅读 4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