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周四,微信群内有几个朋友说自己简书上发表的文章显示为零,怎么都找不到自己的文章了。也有人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描述自己的感受,大意是努力付之一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很喜欢看书,但由于认知有限,所以每看一本书都能做很多笔记和摘抄,笔记本多的都能感动自己。
直到有一天,我一如往常的在吃晚餐时,把两个笔记本和书留在了图书馆,回来时却发现书还在,笔记本却不见了。那个时候的第一反应倒不是我靠,谁拿了我的笔记本。冲进脑海的第一个念头是,完了,我看的那些书,都算是白读了。在脑海里回想那些书名,那些内容,那些自己的所得,却怎么都想不起来。
02
花了那么多时间看完,再到花时间去做笔记,竟然会在笔记丢失后就觉得,好像自己从没读过那些书一样。当初一本接着一本看的有多努力,丢失之后一阵一阵的悔恨就来的有多深刻。从那之后才深刻的理解,知识的储备不等于知识存量,一味地追求更多更快,不花时间去消化吸收,本就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而最重要的是,我竟然在一条错误的路上走了好几年。
成长是需要交学费,只是,有些代价未免太大了一些。绝大多数情况下,在错误的方向上,越努力,越会偏离正轨。用错误的方式去健身,结果只是肌肉损伤;但思维和学习上的错误,却会让自己耗费好几年的时间。
03
经济学里有这样一种炒股方式:从优质股或蓝筹股里不断淘汰,由于定了所选股票上限比如每次6支,最终从6支里选一支作长线。循环操作N次之后,留下来的都会是经历过市场考验的不错的股票。但即便如此,这样的股票都还是会有被股民抛弃的时刻,因为总体的上限始终是不变的。总会有引入新股票的时刻。
根据这个讲一点自身在运用的方法,我对自己的收藏文章,都会有数量限制,比如收藏数量不得超过二十篇。所以每当我看到新的觉得很好的文章想收藏,那就意味着我必须得删掉一篇以前收藏的。在这样的不断操作下,每一篇被留下的都会是自己非常舍不得删除的。于是为了收藏新的一篇,那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删掉之前一篇文章之前,必须反复阅读与理解那篇即将被删掉的。当然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因为你必须练习到拥有足够的判断力与自制力。
04
最近也有个朋友,说TA想离职了,原因是工作强度太大,让自己完全没时间去思考。每天下班很晚,基本都是洗完后倒头就睡。自己忙成这样,没觉得学到什么还算好的,最要命的是,在这样的节奏下,也导致了上司对自己各种不满。
要换做是以前,我会说,年轻时吃点苦没什么事啊,工作压力大表示成长也快呢,上司对自己不满那说明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对很多事情的认知,在这两年都发生了变化,加上我对TA还算比较了解,于是劝TA离职。忙到自己都没时间思考了,每天机械化的重复的事,都让自己做不完,继续待下去也许会有进步,但效果甚微,这叫做低水平勤奋。
05
低水平勤奋陷阱,指的是用原始的方法,低效的长期做着某件事,时间和努力都有,但结果却很糟糕。最熟悉的例子的就是校园考试了。总有些人上课时比谁都认真,下课也比谁都努力,但就是考不好,然后给自己找了一堆理由,却始终不愿意承认是方法出了问题。
打破低水平勤奋,最简单实用的办法是,从学习的源头着手循序渐进,喜欢等于熟悉加意外。每次的学习都是从熟悉的成分里加上一点点新奇,在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这样既不至于长期待在舒适区,又不会因为陌生而陷入恐慌区。
06
以前有这样一句话,“看过很多书,虽然都忘记了,但精髓都会内化到骨子里”。这句堂而皇之的话,其实不过是聪明人,给群众设计的一个美丽的陷阱。给了一个开始,又给了一个结果。偏偏,最重要的内化过程被省略,而这个过程,也恰好迎合群众的惰性思维。
我们感受下另一句风格类似,逻辑却完全不一样的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知识如果真的有源头,那也应该就是这副思考的模样吧。